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_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_欧美性爱在线观看亚洲_久久国产福利播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子云亭 > 正文
貴真返樸陶淵明
发稿时间: 2024-01-21 08:29    来源: 綿陽日報

  □洞腳牛(綿陽)

  年至半百,難得有回念想。“看除目損道心”的念想在心頭駐留了些日子,另外一位“大拿”的形象卻如兒時鄉(xiāng)間緩緩升騰而起的炊煙,在腦海里愈發(fā)清晰、親近起來。論灑脫出塵,首屈一指還得是“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

  中國古代文學(xué),三篇辭賦不能繞開——屈原的《楚辭》,憤慨激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沖淡平和;蘇東坡的《赤壁賦》,明心通透。這三篇經(jīng)典有一種共通的東西,就是知識分子的溫暖心腸和不委曲求全的氣節(jié)。陶淵明于今無人不曉,但在他生活的時代以及身后數(shù)百年里,卻是寂寂無名。盡管南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其所編《文選》序言中對他大加褒揚(yáng),唐代李白、白居易等“陶粉”也都不吝筆墨表達(dá)對他的仰慕之情,但總體上知之者不多。一直到宋代,死忠“陶粉”蘇東坡寫了“凡一百有九”首“和陶詩”,無以復(fù)加的推崇,陶淵明詩歌“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的風(fēng)格特質(zhì)才逐漸深入人心,好像一只靈獸,能夠隔著茂密的叢林嗅到同類發(fā)出的氣味。真風(fēng)流者,筆墨自帶刀劍。后來者大多只能念想和仰視,我輩自然不敢有“補(bǔ)刀”的奢望。

  “謫仙人”李白好酒。“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那邊廂對飲的人正酒酣耳熱,這邊廂東家不想再奉陪了,“我醉了想睡了,你可以走了。”估計被邀請來喝酒的人,只好無語凝“去”了。其實,李白“直男”的祖師爺就是陶淵明。

  “五柳先生”陶淵明好酒。昭明太子“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他并不精通音律,卻在家中收藏了一把無弦的古琴,喝酒高興了就喜歡拿琴來擺弄,再喝多之后就喊對飲的客人可以走了。“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即來源于此。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最好的人生狀態(tài)就好似飲酒,莫過于一半清醒一半醉。其實,想說啥就說啥,該拉臉就拉臉,真是一件爽朗的事情。只是身處“江湖”的我們都憋著,不舒服、反感但是屈服著,寧可忍住內(nèi)傷,也不輕易抹下臺面,活得小心翼翼。

  古人幾上置琴,不一定會彈,那是昭示出塵的道具。陶淵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清代才子袁枚說:“我不知音偏好古,七條弦上拂灰塵。”另一位清代才子張潮說:“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想來陶淵明不會舞劍,他是以無弦琴作劍,撥動心弦,指心見性。

  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dú)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受陶淵明無弦琴“故事”的影響,前些年我興致勃勃的去學(xué)了古琴,內(nèi)心想要的功課終于敵不過為稻粱謀的差事,老師直言“很多人學(xué)琴,不過就是想曉得古琴是怎么回事兒。”慚愧之余,我想到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種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葉草和一只蜜蜂。三葉草,小蜜蜂,加一個夢。假如找不到蜜蜂,光有夢也行。”

  家里的古琴,雖被恭恭敬敬地安放在書房中央,確是少有“驚擾”。倒是自幼練習(xí)小提琴、鋼琴的女兒,偶爾會“無師自通”的彈撥古琴,讓我想起琴還在,弦尚可。女兒13歲,給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是有一次整理家務(wù)時,她冷不丁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陶淵明幾次進(jìn)出官場,大徹大悟后的減法,做得是大開大合真大氣。他29歲時才因“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xué)仕”,做了江州祭酒,但沒過多久就“拂衣歸田里”,過起了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后來又出任鎮(zhèn)軍參軍,其間,陶淵明“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幾番告假還鄉(xiāng),再后來做了彭澤縣令。一天,潯陽郡派人到縣里視察,縣吏告訴他應(yīng)該穿好官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不然有失體統(tǒng)。陶淵明不爽了:“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當(dāng)天就封印辭官,返回故里。只當(dāng)了85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開始了長達(dá)20多年的隱居生活。陶淵明的職業(yè)生涯,沒有起落,只有進(jìn)出。他以他的不羈告訴我們:自在的鳥很多,但活得自在的人很少。人一輩子活得束手束腳的,又如何能自在?一個人的心氣和姿態(tài),是隨著他自身“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陶淵明骨子里的自由自在,是真實的。“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人的眼力是可以通過經(jīng)年累月的際遇獲得的,“蓄謀已久”的熱愛,不會熾烈得迅速,又涼淡得突然。曾經(jīng)飄零,歸園田居,一切都是造物主最好的安排。陶淵明的思緒屬于山川、草木、蟲鳥、天空……空山無語,水流花開。人間總有一縷風(fēng),填我十萬八千夢。一朝一夕一晴雨,一物一景一個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把生計交給忠厚沉默的土地,心不再為行所役,不用為謀生而摧眉折腰。陶淵明的心里是熱乎而曠達(dá)的,可周圍卻非常寂寞。南山的一切都是空的。天是空的,山也是空的……無有來路歸途,“終歸當(dāng)空無”。陶淵明融身而為南山的悠然風(fēng)情,侘寂而大氣。他甚至化身為土地本身,博大、深厚、磁實、包容,無限慈悲。每一粒沙土的形制都恰到好處,每一粒種子的播種都恰逢其時,天高云淡抑或細(xì)雨淅瀝,烈日長空抑或冷風(fēng)蕭瑟,厚實的土地默然不語,人和大地互相接納,渾然一身。“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fēng)轉(zhuǎn),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dāng)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六畜難懂人間理,草木卻曉世間情。莊稼在生命的軌跡里和土地、耕作者殷殷相通,脈脈含情。陶淵明寄至味于淡泊,他讓后來的書寫者們明白:天地山川之大草木蟲魚之微,都不在其聲色形貌,而在于其生命的張力和同氣相投、同聲相通。在沖和淡泊中體味天地流形,感受萬物含情……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探幽尋微,沖淡是天性,也源自“放下”,在心平氣和中理解個體自身的有限性,一切都會過去的、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放下了,我們就置身在自己的田園、野外。凝神諦聽不聞聲,風(fēng)在無心處。四季輪回,季節(jié)換了個名字,卻依舊風(fēng)光如故。

  人生不惟現(xiàn)實的體面和物質(zhì)的飽足,還應(yīng)當(dāng)有精神的豐盈與情感上的充實、和諧、快樂。陶淵明在他的《集》中將《形影神》列為五言詩之首。在我看來,詩中化身形、影、神三者,其實各自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得酒莫茍辭”的形,當(dāng)然是陶淵明自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的影,也是像陶淵明那樣“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的積極正面。“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dú)多慮”的神,不正是陶淵明自“歸去來兮辭”后“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的重述嗎?我們每個人,其實也常常處在形、影、神三者的“交戰(zhàn)”狀態(tài)中。歲月淺淺,余生漫漫,既要有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又要有淡定豁達(dá)的向好情懷,用心裝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不失恣意瀟灑。予一半煙火謀生活,許一半詩意得清歡。手里的沙,越想捏緊,越會漏。不懂得適時而放棄的人,其實是沒活明白的人。且行且看且從容,且停且忘且隨風(fēng)。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分;心若不欺,必然揚(yáng)眉吐氣。

  時光的長河一個轉(zhuǎn)身,山川已秋,夏天成了故事,秋天成了風(fēng)景。惟有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讓我們念茲在茲。流傳千年的桃花源,還原中國人給全世界編織的社會理想、浪漫夢境。

  人欲物化,生命總是時間的祭品,但又在時間當(dāng)中忍不住來自自身的煎熬和痛苦。具有自有品質(zhì)與生命色彩的時光,與其憔悴難對滿面羞,不如淡泊神游桃花源。把天地的靜默奉還給天地,把內(nèi)心的波瀾包裹于內(nèi)心。這里的日子少有戲劇性的故事,至于我們眼中迷人的風(fēng)景,可能是自然隨意的,也可以是飄忽不定的,客觀的好心情生成的主觀流露,近了遠(yuǎn)了,遠(yuǎn)了近了……

  真人只說平常話。陶淵明自然或不自然的選擇和作為,卻被向往而不得行的我們解讀成了藝術(shù),人生的藝術(shù)。他不但在日子里、在紙筆端獲得了自由,而且從來沒有忘記其所從來。看江山錯落,愛人間煙火。這就是“不忘初心”吧?最“初”的,才是最本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