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名媒體記者參與此次主題采訪活動
烏蘭浩特市各族群眾在烏蘭牧騎宮開展文化活動
三合村村民歌舞表演
烏蘭毛都廣袤的杭蓋草原
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盟”有團結和睦之寓意。這里是層巒疊嶂的巍峨山林,是一望無垠的廣袤草原,是資源富集的綠色凈土,更是歷史厚重的紅色根脈。
7月9日,全國地市百家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嶺上興安盟”主題采訪活動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開啟。
歷時3天,來自全國26個?。ㄖ陛犑?、自治區(qū))近百家媒體的社長、總編輯和記者代表近200人,深入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科右前旗和阿爾山市等地實地采訪,領略“興安嶺上興安盟”的濃濃情愫,見證興安盟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共同建設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感人場景。
□興安日報記者王越韓雨格劉也許文軍綿報融媒記者侯榮本版圖片均由興安日報提供
紅色之城紅色基因深植民族肌體
紅色,是興安盟歷史長河中雋永的顏色。1947年,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成功實踐,為興安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奠定了堅實根基。從此,紅色基因、民族團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植興安大地的肌體,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竭動力。如今,關于民族團結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烏蘭浩特”系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市”。在烏蘭浩特市五一北路東側,坐落著一棟二層青磚禮堂。禮堂前的牌樓上,“五一會址”4個大字熠熠生輝,向世人展示著這里的紅色輝煌。
1947年4月23日至30日,內(nèi)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這座小禮堂舉行。5月1日,大會宣告全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政權——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史稱“五一大會”。
“這里是我們內(nèi)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誕生地……”隨著講解員的生動講述,采訪團步入了那段厚重的紅色歷史。大廳內(nèi),一段76年前的黑白紀錄片讓人身臨其境。一個個真實的鏡頭、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展示著激動人心的歷史畫面。
“余等誓以至誠,為內(nèi)蒙古人民服務,并為堅決爭取自衛(wèi)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之勝利,與徹底解放內(nèi)蒙古而奮斗。”回蕩在這里的錚錚誓言,開創(chuàng)了內(nèi)蒙古歷史新紀元,也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價值底色。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為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實踐地、新中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政權的誕生地,烏蘭浩特市紅色革命歷史遺跡眾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處紅色景區(qū)景點,其中以內(nèi)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內(nèi)蒙古黨委辦公舊址為核心,并稱“一館三址”,全年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年接待參觀游客達150萬人次。
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zhèn)三合村地處洮兒河、歸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條河流匯集地,因而得名。這里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水利風景區(qū)”“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還是國家AAA級綠色水稻種植基地。
如同水流匯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6個民族村民相親相敬、團結友善,生動、鮮活地踐行了一個暖意融融的“合”字。
漫步在三合民俗風情步行街,白墻黛瓦的朝鮮族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綠樹紅花叢中??匆粓龀r族歌舞,享受一頓地道的朝鮮族美食,穿上朝鮮族服裝打卡……成為大批游客慕名而來的原因。
盛夏時節(jié),三合村萬畝稻田已進入最佳觀賞期。微風輕拂,“稻海”蕩起層層漣漪,置身其中,綠意觸手可及。在這里,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稻香。
水稻是三合村的基礎種植產(chǎn)業(yè)。當年,朝鮮族村民把水稻種植技術傳授給其他民族村民,慢慢地,其他民族村民也熟練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這才有了各民族共同耕耘收獲的美好景象。目前,三合村水稻種植面積已超萬畝。
大愛草原守望相助譜寫團結佳話
歷史厚重的烏蘭毛都杭蓋草原上孕育的故事催人落淚,深切的民族大愛情感讓人深受感觸。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20世紀60年代,一個重大決策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化成一場愛心接力行動——“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這是愛的傳遞,更是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在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由當?shù)鼗鶎痈刹縿?chuàng)作的團結大愛紅色情景劇——《烏蘭河畔的紅樹林》,再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內(nèi)蒙古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養(yǎng)的3000余名孤兒分批次接到草原生活的感人故事。
在烏蘭毛都杭蓋草原深處,有這樣一群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不是戰(zhàn)士卻一心守邊的護邊員隊伍——民兵騎兵連、守望草原巡防隊,他們被譽為“流動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蘇道牧場內(nèi),騎兵連隊員吳蘇道、白薩仁夫婦早就做好迎接來自全國各地媒體朋友的準備。多年來,這對自愿為祖國巡邊護邊的蒙古族夫婦一直保留著對遠方來客最誠摯的熱情。
草原上,幾座蒙古包成為了牧民自發(fā)護邊的“草原驛站”,每次隊員們巡防歸來,白薩仁都會為他們準備好熱乎乎的飯菜。在空閑的時候,白薩仁還會騎上自家的馬陪著丈夫和巡防隊員們一起巡邊,在這里經(jīng)常能看到夫妻巡邊的動人畫面。
“巡防時,牧民們需要啥我們就給帶啥,牧民見到我們就像見到親人一樣。我們是牧民的后代、草原的孩子、黨的子女。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民主動成為守邊護邊的一員,為祖國守邊、護邊是我們的義務和榮譽!”吳蘇道夫婦真誠地說道。
現(xiàn)在,“守望草原巡防隊”隊員已經(jīng)達到近200人。
綠水青山
交往交流交融促進發(fā)展
國門旁,三角山邊防哨所下,樟子松迎風挺立。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阿爾山,冒著嚴寒,迎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zhí)勤的官兵。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采訪團來到了興安盟阿爾山市。
阿爾山,全稱哈倫·阿爾山,系蒙古語,意為“熱的圣水”。阿爾山口岸位于中蒙邊境1382—1383號界標之間,與阿爾山口岸對應的是蒙古國東方省的松貝爾口岸,是我國對蒙古國開放的5個國際口岸之一。
來到三角山邊防哨所下,一張張真實動人的照片展示著這塊土地被深切厚望的責任。采訪團認真聽邊防戰(zhàn)士們的講解,感受興安盟這片土地上各族群眾守護北疆、守望相助、攜手前行的動人畫面。
這些年,阿爾山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先后獲得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國家生態(tài)文明示范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等榮譽,還在發(fā)展中持續(xù)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宜居宜業(yè)宜游城市,讓各族群眾在阿爾山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實施天保工程725萬畝、人工造林106萬畝、植樹造林22萬畝、水土流失治理20萬畝。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5%,生態(tài)產(chǎn)品總價值量達1229.33億元。
各族群眾守護的“綠水青山”,也已成為他們的“幸??可?rdquo;。
過去的十年里,阿爾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實現(xiàn)了從200萬到峰值500余萬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創(chuàng)造了由千萬到30余億元的發(fā)展奇跡;旅游從業(yè)人數(shù)達到了從原來的近1萬人增加到1.4萬人的長足進步,旅游產(chǎn)業(yè)推動了阿爾山市經(jīng)濟高質(zhì)量發(fā)展,促進了各族人民群眾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發(fā)展紅利,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不斷提升。
同時,阿爾山市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xiàn)到公共文化設施和城市建筑、旅游景觀陳列等方面,打造更多文化符號和視覺形象,讓共同體意識真正能落地、可感知,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強大精神紐帶,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如今,阿爾山旅游火起來了,也邁向了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新階段,更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興安盟在連續(xù)兩次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的基礎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創(chuàng)建工作作為抓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nèi)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qū)”兩件大事的重要載體,興安盟各族人民始終心向黨、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上下一心提出并創(chuàng)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的決心和實際行動讓采訪團稱贊。
興安嶺上的興安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讓人心馳神往;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多年精心澆灌的民族團結之花在這里正傲然綻放……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