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和阿壩州的累計降雨量有多少?”
“主要落在哪里?”
7月13日傍晚,本輪強降雨逐漸進入尾聲。在當天舉行的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日調度會上,大家不約而同地關心:川西高原。
數據顯示,7月11日晚開始的本輪強降雨,是入汛以來涉及范圍最廣、強度最大的降雨過程。其間,成都、綿陽、德陽、眉山、雅安、自貢、宜賓、巴中、廣元、樂山等地普降中到大雨,局部出現暴雨和大暴雨。
那么,為何大家會關心非主雨區(qū)的川西高原?
原因:“及時雨”下對了地方,高原水塔也是主要水庫電站的匯水區(qū)
“我們都在盼這場‘及時雨’。”在四川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看來,除了緩解高溫天氣和為農作物解渴,本輪強降雨還為四川“吃不飽”的水庫電站“補血”。
氣象資料顯示,今年6月,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90.6毫米、較常年偏少40%,為歷史同期第二少。受此影響,全省主要江河來水偏少、大部分水庫電站蓄水不足。具體來說,大渡河上游來水較常年偏少五成,岷江、青衣江、涪江、沱江、嘉陵江則減少兩到四成。全省20座主要大型水庫電站蓄水量均不及常年平均值。
這些,對能源供應以水電為主的四川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考。特別是本輪強降雨前,四川正經歷高溫“烤”驗。7月10日13時20分,四川電網用電負荷達到5988.8萬千瓦,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而為了保障電力供應,四川部分水庫電站“存貨”消耗不小。
強降雨的到來,讓水庫電站得到了補充庫容的機會。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統(tǒng)計顯示,7月13日8時,全省20座主要水電水庫可用蓄水量為60.77億立方米,較前一日增加1.46億立方米。一天的時間,就補充了一座大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的庫容。
這是強降雨帶來的結果。但更準確地說,是川西高原降雨帶來的成果。
攤開四川水系圖,全省主要江河中,除開安寧河、青衣江和渠江,其余皆流經川西高原。其中,沱江、涪江、岷江等江河更是發(fā)源于此。素有“高原水塔”之稱的川西高原,正是這些江河的主要水源補給地。
四川的大型水庫電站均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因此,水庫水電站想要趁著降雨“喝好”,川西高原必須要多落雨。唯有如此,各水庫電站才有可能多攔蓄江河上游來水。
影響:“不算少”的降雨量,讓大部分水庫電站“回補”
數據顯示,本輪強降雨期間,川西高原累計降雨量最高也只有50毫米左右。但與會者們普遍看來,這已經“不算少”。
氣象學上,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才能被稱為“暴雨”。那么,近三天才累計降雨50毫米,為啥就能說“不算少”?
這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由于含腐殖質的土層淺,川西高原表層土滲水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同等強度的降雨量,在川西高原形成的地表徑流是川內其他地區(qū)的兩倍左右。從這個角度而言,川西高原的一毫米降雨量,可以當做其他地區(qū)的兩毫米。此外,由于川西高原地形相對平坦,地表水匯流速度較慢,對河流的補充“見效期”較長。
由此,即便是降雨絕對值不大,但在川西高原落雨后,大渡河、涪江、沱江、岷江、嘉陵江部分支流出現不同程度漲水,且高流量有望維持一段時間。
想要水庫電站多“回補”,工程調度同樣重要。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13日19時,指揮部在本輪強降雨期間沒有下達過一條泄洪令,“相反,我們還要求大家在保障工程運行安全的前提下,能多攔就多攔。”
在此背景下,本輪降雨后,川內主要調峰電站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兩河口水電站、瀑布溝水電站和武都水庫等均出現明顯水位回升。其中,瀑布溝水庫蓄水量新增0.86億立方米,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已完成月度蓄水目標,兩河口水電站蓄水量更是較常年偏多6.92億立方米。
“當然,受降雨分布不均影響,各工程蓄水回補的程度也不一樣。”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地處嘉陵江的亭子口水利樞紐、寶珠寺水電站水位回升幅度偏小,瀑布溝水電站仍有“進補”的空間。因此,各水庫電站工程管理單位仍不能松懈。接下來,還要繼續(xù)根據雨情水情和天氣變化,合理安排攔蓄計劃,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基礎上盡量多攔蓄江河來水。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