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鹽亭)
看天吃飯,老天爺不下雨你就只有干瞪眼。但如果有堰塘,那就另當別論。所以我一直以為,什么叫好地方?好地方應(yīng)該有山有水,關(guān)鍵要有水,用水不愁。小春作物收割后,接下來就要把干田變成水田。而堰塘里的水這時就派上了大用場。打開閘門,堰塘里的水就“嘩嘩嘩”源源不斷地流向需要的地方,沒有多久,小麥、大麥、油菜、豌豆、胡豆等收割后光禿禿的田地里就又栽上了水稻。
老家那口堰塘緊鄰著曬壩。曬壩用于翻曬糧食。五月份的時候,這里就成了全生產(chǎn)隊最熱鬧的地方。豌豆、胡豆、油菜、大麥、小麥收割后背到曬壩,婦女們用“連枷”打,使果實與秸稈相分離。小麥脫落后秸稈堆成山,像蒙古包那樣一座又一座分布在曬壩周圍。大人們不停忙碌,而我們這些小孩便在麥秸堆成的小山中鉆來鉆去捉迷藏,玩到大人們收工了也不愿意回去,即使回去,吃了飯也還要跑到這里玩,全然不顧麥秸上的灰塵沾在身上會讓皮膚變紅發(fā)癢。有時還趁大人們不注意時,溜進旁邊的堰塘洗澡。
堰塘里的水除了用于澆灌農(nóng)田外,平時還用來淘豬草、淘紅苕、洗衣服等,有的還會把牛牽到這里,讓牛喝水。堰塘左下角有兩個石頭砌成的平臺,農(nóng)閑時,婦女們在這里邊淘菜、洗衣服,邊說著家長里短,時光就這樣慢慢過去了。
堰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遠不止這些,而是與我們家密切相關(guān)的幾件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二弟還很小,也就兩三歲吧!一個夏天,大弟帶著他到曬壩玩,玩了一會,他便跟隨一群小伙伴來到堰塘邊戲水。二弟坐在岸邊,也學著其他小伙伴那樣把一雙小腳放在水里拍打,“咯咯”地笑著。哪知岸邊石頭長滿了青苔,一不小心就滑進了堰塘。“小敏掉進水里了!”大弟嚇哭了。聽見有人喊,周圍的人停止了手里的活。正在曬壩邊玩耍的許波一頭跳進堰塘,一把抓住二弟向岸邊游去。聞訊趕來的鄉(xiāng)親們抓住二弟的腿倒立起來,“哇哇哇……”二弟嘴里吐出不少水,不過終于得救了。事后,母親還特意煮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油湯面親自給許波端去以示謝意。這段記憶被我寫進《小波,你不該……》和《同學許波》以示永久的紀念。
第二件事,小春收割之后,堰塘里的水放得差不多了,全隊的人便挽起褲腳跳到堰塘里捉魚。堰塘本來就不大,人下去了顯得更加擁擠,于是大家直接用手抓魚。岸上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魚被逼急了,便一個個飛將起來。這時一條魚“啪”的一聲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幺叔的鼻梁上,頓時血流如注。幺叔忍住痛,按住鼻孔,從堰塘里爬上來。魚沒逮住,就先負了傷,魚自然是不能逮了。
還有一年夏天,母親到堰塘邊洗衣服。洗的衣服多,時間就有點長,洗著洗著一條黃鱔爬上來,母親眼疾手快伸手一抓,居然捉住了。從不下田摸魚、捉黃鱔的她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就抓了一條黃鱔,真是不可思議。這條黃鱔比較肥壯,回去之后母親炒給我們吃,著實讓我們打了一個大大的牙祭。這段經(jīng)歷同樣也讓我記住了這口堰塘。
這便是我老家的堰塘,以及與這口堰塘有關(guān)的往事。堰塘雖老,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猶如昨日。想起這些往事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又聽到了鄉(xiāng)親們的鄉(xiāng)間俚語和歡歌笑語,聽到了小伙伴們的哭聲、笑聲、打鬧聲、喊叫聲,仿佛又回到了雖然偏僻,但卻生我養(yǎng)我,伴隨著我一天天成長的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