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紙壽千年。紙張就像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會罹患霉變、蟲蛀、鼠嚙、酸化、老化等“病癥”。
我們古籍修復師,就是“書醫(yī)”。修復一本(套)古籍,時常要花好幾個月。你這段生命,便和它難以割裂。往小了說,修書就是修行修心;往大了說,修書就是賡續(xù)民族文脈。
治病要千人千方,古籍修復也講究一書一策。古籍紙色裝幀不一而足,破損原因各有不同,殘破狀態(tài)千差萬別,必須要有相適用的修補方案。
拿到一本待修的古籍,首先要核查、拍照、除塵,檢查書籍的版本、冊數(shù)及破損情況。然后測紙張酸堿度、厚度、拉力、白度,進行配紙。
接著是拆書皮、撤捻、分離書葉、書葉去污、修補書葉。用針錐、竹啟等趁手工具,把古籍拆解開,用襯紙、黏合劑或者紙漿補書機,一處處、一頁頁地為殘紙做“外科手術”。當一張張紙得到修復,就要噴水壓平、折葉、剪齊、撴平、捶平,再穿紙捻、裝書皮、打書眼、訂線,還原古籍一冊冊的樣貌。
我的體會是,古籍修復最難的,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取舍,使之呈現(xiàn)出歲月里最本真的姿態(tài)。從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瑯”,到湖北省圖書館的庋藏古籍,再到民間族譜,我修復古籍數(shù)百冊。(記者張銳、夏靜采訪整理)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