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時,入冬后,我家院子里盆栽的花木,便陸續(xù)被搬進屋里。葡萄蔓也被埋起來,原來擁擠的小院,只剩下海棠樹、棗樹、花椒樹、香椿樹及一些榆葉梅。
突然間,感到院子大了,有了許多空地。
花池西緣與西院墻間,有一條寬約1米、長約2米的空地。每到冬日上凍時,我媽便將這一小長條空地整平,潑上清水,經(jīng)過三四個夜晚的冰凍,便成了一處平滑的小冰場。媽媽規(guī)定了:誰都不許穿上冰鞋在上面滑冰。此處只許“打滑出溜”。所謂“打滑出溜”,是經(jīng)過3米左右的助跑,兩腳踩在冰面上,借助慣性,可滑過冰面。助跑線恰又是我家前院通向后院的一條小通道,大約6米長。
每天吃過晚飯,姐弟們便玩“打滑出溜”。每個人還在冰上做射箭、放槍,甚至“金雞獨立”造型。孩子們玩過后,各回各的房間,媽媽又出來收拾“冰場”,再潑灑清水,然后在院子中央喊:“冰場潑水了!誰都別踩冰!”
沒有一個孩子違規(guī)。
北京內(nèi)城,以前水域較多。20世紀40年代,東城區(qū)北河沿還有流水。流水很淺,一到冬天,很快凍成冰,可以滑冰。1945年秋,我考入貝滿女中。貝滿初中部在燈市口西口,滑冰季節(jié),放學(xué)后,先不回家,從學(xué)校步行50多米,穿過迺茲府(今稱燈市口西街),便到北河沿,找塊合適的地方,換上冰鞋,滑冰到天黑才回家。
在北河沿滑冰不過癮,我們都盼著快到冬至。冬至節(jié)一到,我媽便宣布可以到更大的自然水域滑冰。原因是,冬至節(jié)后,自然水域的冰都凍得很堅硬,不易出現(xiàn)掉冰窟窿事故。
自然水域滑冰首選便是北海公園漪瀾堂前的冰場。中山公園、什剎海也都有冰場,但不如漪瀾堂冰場有規(guī)模、有情趣。
冬至節(jié)后的第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們家姐弟必去北?;?。從北海南門入園,找塊地方,換上冰鞋。脫下的棉鞋、棉手套都放在布袋里,各人挎著自己的布袋,朝漪瀾堂滑去。
這一段冰面,沒人管理,冰面疙里疙瘩,又頂著北風(fēng),滑起來很艱難。我們姐弟三人,年齡各差2歲,弟弟在小學(xué),我剛?cè)氤踔校愠踔猩形串厴I(yè)。三人的滑冰速度不同,一邊滑一邊呼姐喊弟,很像在滑“野冰”。
漸漸,能聽到漪瀾堂冰場的音樂了。漪瀾堂冰場循環(huán)播放的音樂,有《藍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等經(jīng)典樂曲。聽到這種樂曲后,我們仨立刻剎住剛才的粗野,不約而同地放慢速度,逐漸靠攏,輕聲細語。我們知道,自己是來參加“冰上大派對”的,要文質(zhì)彬彬,切莫粗野。
三人互相望望,彼此用眼睛說:“玩兒吧!”于是,分頭滑進冰場,各人找各人的玩伴。
冰場中心區(qū),是滑冰能手PK的地方,旋轉(zhuǎn)、跳躍,一個賽一個,周邊圍攏看熱鬧的滑手,不時鼓掌叫好。
離中心區(qū)稍遠一點的是冰球愛好者在比賽。再外一點,便是我們這種“二把刀”,跑又跑不快,跳又跳不來。但,“二把刀”有“二把刀”的樂趣。小女生常常是兩兩挽臂滑行,喁喁私語?;幸欢魏?,兩人便做簡單的舞步滑行。
最外圈,是穿跑刀的大男孩們。他們悠悠地大跨步滑行,自得其樂。
漪瀾堂冰場,還有個傳統(tǒng)的游戲,叫“甩龍”?,F(xiàn)場自由組合,十幾個人,手拉手,站成一排。龍頭多由玩冰球的兩個大男孩擔任;龍尾則是穿跑刀的大男孩。小男生和小女生在中間。為保證“甩龍”玩兒得完整,會有一兩個大男孩夾雜在“龍身”中間。
隊伍組成后,齊步朝前滑行。突然,“龍頭”一腳尖用冰刀跐冰,站穩(wěn)后與第二個人用力將“龍身”向左甩去。“龍尾”的大男孩順勢滑大回環(huán),向“龍頭”滑去,“龍身”隨著“龍尾”朝“龍頭”滑行。“龍頭”兩個人高高舉起手臂,佯裝“龍門”。“龍尾”第一個進入“龍門”,其他人也魚貫通過后,全場都會為這次“甩龍”成功鼓掌。
有時候,“龍身”經(jīng)不住離心作用,“龍頭”一甩,小男生、小女生們互相拉不住,這條“龍”在半路上就斷成四五截,這時,全場又為之哄笑。
冰場上,大半是中學(xué)生,大一些的也只是高中生。周末到漪瀾堂滑冰,都不再穿校服。女孩穿漂亮的短外衣,男生也都帥帥的。中心區(qū)PK的女生,頭戴滑冰小帽,身穿短裙、白色花樣冰鞋,煞是漂亮。無論男女,冰場上每人都系一條漂亮的圍巾,也算是一道風(fēng)景線。
1956年,北京日報新樓建成。辦公樓和大門之間,有一小片空地。冬天,這里也潑成個冰場。上、下午工間操時,我提著冰鞋去滑冰。奇怪,只有我一個人。別人都趴在窗口看我一人溜冰。
一天,體育記者姚世光提著冰鞋來了。他劈頭問我:“鐘秀,會跳華爾茲嗎?”我答:“會跳。”于是,我倆在冰上跳了一段10分鐘的華爾茲。
工間操播放的是第一套工間操音樂,四拍,中間還有鏗鏘有力的“一、二、三、四”,我倆跳的是三拍華爾茲,但好像誰都沒有發(fā)現(xiàn)音樂與舞蹈的節(jié)奏大相徑庭。(李鐘秀)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