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 加 陳思揚
《女史箴圖》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由東晉畫家顧愷之依據(jù)《女史箴》中的故事描繪創(chuàng)作而成,線條細勁流暢,人物神態(tài)宛然?,F(xiàn)傳畫本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
今年,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展覽是該畫作自2019年后首次公開露面。博物館91A展廳內(nèi),電子展板上的高清圖樣與展柜中的千年古畫共同搭建起中華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空間,參觀者駐足欣賞,感受中國書畫魅力。
聚焦國寶故事
《女史箴圖》重新亮相引起了海外華文媒體《歐洲時報》的高度關注。截至目前,其旗下自媒體賬號“倫敦小季”發(fā)布的導覽視頻在微信視頻號和抖音上的點贊量均已超過1萬。
為解密畫卷修復故事,《歐洲時報》英國版副主編嚴振羽和記者田皓雪子前往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采訪了《女史箴圖》修復者、英國博物館界目前唯一的中國古畫修復師邱錦仙。“開水洗畫”、以古墨配色、在顯微鏡下黏合翹絲等技藝被一一呈現(xiàn)在報道中。
“贗品補珍寶”的修復方法尤其令田皓雪子印象深刻:邱錦仙以同時代贗品畫碎片為材料修補殘破的國寶,與絹本上的筆墨氣韻渾然一體,使沉睡已久的故事煥發(fā)新生。系列報道記錄了邱錦仙30余年如一日在英國修復中國文物的故事。報道發(fā)出后,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迅速突破80萬次,并被眾多媒體轉載;譯成英文后,其在優(yōu)兔的播放量達到8.3萬次。置身修復室,邱錦仙高超的修復技藝、豁達平和的心態(tài)、守護文物的堅定信念給了嚴振羽很深觸動。
展示文物魅力
《女史箴圖》展廳內(nèi),講解員趙奎面向一群身著漢服的中國參觀者,將畫卷身世娓娓道來。
2015年,趙奎在英國加入一家博物館講解工作室?!杜敷饒D》是大英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無論畫卷是否處于展出期間,都是趙奎的講解重點。
和《女史箴圖》已是“故交”,趙奎與它算是久別重逢。趙奎又在大量閱讀相關學術文獻和網(wǎng)絡資料的基礎上,收集了乾隆皇帝收藏時畫作的狀態(tài)、畫作流失海外時的受損情況等細節(jié)圖片,通過平板電腦展示給觀眾。對于資料的可疑之處,趙奎還向大英博物館東方藝術文物館的中華文化專家尋求了考證。
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了2.3萬多件中國文物。趙奎慶幸于它們有獨立展示空間——中國館,也遺憾于中國古代民間服飾在館內(nèi)的稀缺。因此,在《女史箴圖》展出之際,趙奎策劃讓部分觀眾穿漢服觀展,為中華傳統(tǒng)服飾增添了鮮活展臺。
中國古代華服和繪畫于同一場景相得益彰,贏得許多英國本地參觀者的連連贊嘆。“看到這么多人喜歡漢服,感覺很美好。”觀眾張瀟文說。
引領藝術啟蒙
“這是一場與古人對接的盛宴。”帶領學生參觀《女史箴圖》后,書畫教師姜珊珊感慨。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出身的姜珊珊,帶著自己對傳統(tǒng)藝術的積累和對繪畫藝術的見解,在英國創(chuàng)立了一所書畫學校。
她認為,此次《女史箴圖》展出是增強華僑華人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良機。
如何讓失去中華文化語境的孩子們真正理解中華藝術文化之美?姜珊珊從看似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挖掘文化內(nèi)涵,再用兒童視角闡述,輔以“頰上三毛”等畫家軼事,引領孩子們欣賞畫作。
“《女史箴圖》第一部分中,漢元帝揚起來的胡須精妙地再現(xiàn)了他跌坐時的驚恐和慌亂。很多成人都沒注意到這一精彩之處,孩子們的一句‘吹胡子瞪眼’把它提點出來了。”她說,孩子們樸素純真的感悟正與中國千年古畫神韻相通。
姜珊珊說,《女史箴圖》不僅讓眾多華僑華人慕名而來,還吸引了來自東南亞等地的東方面孔,不過,遺憾的是,西方參觀者普遍對這幅畫作的價值不甚了解。“我想,在海外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還需要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