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天氣愈發(fā)寒冷,小雪節(jié)氣姍姍而來。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一般于公歷11月22日-24日交節(ji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闡釋其名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此時,北方一些地區(qū)已見初雪,不過因為地氣未寒,雪小,未有積雪,于是稱作“小雪”。
唐代詩人元稹曾作《詠廿四氣詩·小雪十月中》:“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滿月光天漢,長風(fēng)響樹枝。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詩中寫出了小雪“三候”,即“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古人以為小雪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因而彩虹不見了。陰陽兩氣升降中互不交通,導(dǎo)致了天地之間的閉塞,于是寒冬降臨。從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角度來解釋,彩虹是陽光照射空氣中的小水珠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拱形光譜,小雪以后“虹藏不見”,主要是因為空氣干燥,難以形成彩虹。
此時的南方地區(qū)雖無雪,卻也呈現(xiàn)出蕭瑟景象。每日清晨,草木葉片之間、土地之上有一層薄薄的白霜,遠遠望去,別有一番“落霜如雪”的趣味。進入冬月,應(yīng)季蔬菜越來越少,而這霜凍的土地上卻能長出一種好吃的蔬菜,名叫塌菜。塌菜,又叫烏青菜,因外葉塌地、平貼地面生長而得名,其味微苦,又稱塌苦菜。此菜耐寒,生長力極強,房前屋后小小一塊地便能冒出幾株綠油油的塌菜。汪曾祺在《冬天》里寫道:“我的祖母在后園辟小片地,種烏青菜,經(jīng)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塌菜是白菜的一個變種,菜葉濃綠、肥嫩,可越冬生長。經(jīng)霜打之后,菜葉柔軟多汁、略帶甜味,江浙一帶民間有“雪后塌菜賽羊肉”的說法。
小雪到來,人們忙著儲備過冬的食物,俗諺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之說。小雪過后幾日,各家便張羅起腌菜來,購來新鮮蔬菜,稍加清洗或是晾曬,加鹽腌入缸甏中,稱為“鹽菜”或“咸菜”。腌菜用的缸甏是各家少不了的家什,舊時浙江紹興人家的堂檐下、柴房里都有一口腌菜的大缸。腌菜是緩解冬季菜蔬匱乏的常備菜,會不會做腌菜、腌菜做得足不足成為家庭會不會過日子的象征,正是“夫妻長淡淡,腌菜長下飯”。腌菜品種豐富,有高腳白菜、莧菜梗、雪里蕻、蘿卜、豆角等。在選料、腌制的方法上,各地的人們有“故老相傳”的秘方,因此腌菜口味也各不相同。北方人愛腌雪里蕻,漬酸菜。江蘇蘇州一帶人們慣于將蘿卜切成寸長,撒鹽拌酒納入甏中,倒埋入石灰窖,春來開甏,蘿卜色透黃、香四溢,俗稱“春不老”。
御冬多因地制宜。在臺灣中南部海邊,漁民們小雪時開始曬魚干,當(dāng)?shù)赜兴字V云“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意為農(nóng)歷十月,漁民們可以捕獲肥美的豆仔魚了。除了豆仔魚,烏魚、旗魚、沙魚等也是常見的制魚干原料。
小雪前后,土家族人民有殺年豬、吃“刨湯”的習(xí)俗,他們用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刨湯”,請親戚朋友共同品嘗,十分熱鬧。
說到儲備干糧,江南農(nóng)家還有“十月新米打麻糍”的習(xí)俗。舊時,浙江龍泉一帶的農(nóng)民常在立冬、小雪前后離家入山種菇,或是遠走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種菇,長途跋涉中會帶上麻糍作為干糧,烤一烤就可充饑。“麻糍”在當(dāng)?shù)嘏c“無事”諧音,表達了遠行人祈求平安無事的愿望。
(作者為杭州師范大學(xué)副教授)
編輯:郭成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