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恕(綿陽)
多年以前,我曾在清漪江流域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工作過。但時間越久,記憶越發(fā)歷久彌新,然而,最讓人不能忘懷的是那些生長在崇山峻嶺間的竹林和那些心靈手巧的篾匠,竟讓人有點魂牽夢縈……
清漪江流域山高林密,氣候溫和,江河兩岸,盛產(chǎn)慈竹。清漪江的竹,生長在山中,并無園林景觀一般的矯揉造作,卻有那“茂林修竹”的意韻。竹,作為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意象,很早就在中國文人心里扎根生長,以至于葳蕤一片。詠竹、贊竹乃至以竹言志的詩詞歌賦歷代以來就層出不窮。清漪江的竹,有傲骨而修美,無傲氣而謙謙,遮天而不蔽日,卻把陽光也染成一派竹葉青。
然而,在農(nóng)民眼里,茂林修竹除了美化環(huán)境,他們更看重竹子的物質功用。
清漪江的竹為鄉(xiāng)村造就了大批心靈手巧的篾匠。篾匠們在鄉(xiāng)村里的形象,永遠是寧靜而內斂、草根味十足的個體。
在清漪江的鄉(xiāng)村,哪家房前屋后沒有幾叢竹子?沒有那些必備的竹器家什,農(nóng)村的生活還真的有很多麻煩。冬閑時節(jié),跟著主人幾經(jīng)摔打的籮筐、畚箕、竹匾們閑躺在角落里,開了口的,缺了角的,傷了筋的,折了骨的,大多傷痕累累。該請篾匠上門修補修補或添置添置了。
篾匠上門了,背篼里有簡單的工具,幾句寒暄即開始工作。篾匠在竹的一端先剖個方方正正的“十”字,將剖開處放進一個固定的卡子,一發(fā)力,腳一蹬,腰一挺,手一抬,雙手握住竹子往前推,隨著“啪啪啪”的脆響,一根長長的圓竹便被均勻地剖成四塊。后來我讀書見到“勢如破竹”這個成語,一下就曉得是啥子意思了。剎時間鋸、刀并下,不多工夫,一根長慈竹已被肢解成長短、寬窄不一的青篾、黃篾。
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其中的破竹是篾匠的絕技,一根青竹,一剖為四,篾刀所到之處竹子順勢而開,如撕布一般暢快,又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
劈好的竹條又要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根據(jù)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片或青篾絲。沒有了竹皮的黃竹片,剖出的篾叫黃篾,黃篾又以離竹皮遠近層次的不同,分為頭黃篾和二黃篾。青篾最適合編織細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類極具美感的篾制用品。黃篾柔韌差,難以剖成很細的篾絲,故多用來編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一切準備就緒,篾匠開始編織器具。柔軟的篾條,在他粗糙的手指間上下翻飛,像蝴蝶在花叢中曼舞,像魚兒在水草里穿行,像春燕在柳枝間掠過……談笑間,筲箕、篩子等小物件便初具雛形。經(jīng)過鎖口、打磨后,一件精致的竹器就誕生了。
清漪江鄉(xiāng)村篾匠幾乎都不是專職的,他們的本位是農(nóng)人,平時侍弄自己的莊稼活兒,在農(nóng)閑時有人相請,才去給人家編制篾器。主家管飯,好酒好肉一日三餐。主家給的報酬也沒有一定之規(guī),有的是互換工時,有的是給現(xiàn)鈔,有時甚至是幫忙不要報償。這種親切和友善,代表了清漪江人最美好的品格。
編輯:郭成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