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字力量通過紙間傳遞
羅楠在工作中
□羅楠
清晨,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翻開一份油墨飄香的《綿陽日報》,你我在紙間相見了;下午,藍天白云,微風輕拂,打開綿陽觀察App,屏幕方寸之間,我們又通過指尖相見……從紙間到指尖,你能感受到的是綿報人不變的熱忱。
因為對新聞的喜愛,我成為了一名新聞人。看著名字被印在報紙上,有一種隱隱的驕傲。然而,想要做好新聞,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單憑一腔熱忱是無法成事的。曾幾何時,我會一邊編排稿件一邊感嘆:“編輯的工作,確實有那么點兒五味雜陳,其中的滋味,只有親身感受過的人才明了。”
當了編輯,忽然就變得挑剔起來,每個段落、每個句子、每個字詞,都要反復斟酌。如果連自己都不滿意,盒飯里的肉都會變得不香。
當了編輯,忽然就變得較真起來,像是得了強迫癥:有時睡到半夜會突然驚醒,反反復復地想,今天時政稿件位置擺放準確了嗎?姓名、職務、排序,有沒有搞錯?某篇稿件里,有沒有哪一處信息被忽略了?
當了編輯,上班和休息,界限忽然就變得模糊起來了。上班路上:今天稿件是否到齊?審稿了嗎;下班路上,今天的重要稿件是否已全部刊發(fā)完畢?沒有遺漏……
夜班編輯,晨昏顛倒。別人下班的時候開始工作,家人進入夢鄉(xiāng)后自己孤單地走在回家路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我輩忙碌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守身為大,守土有責。
綿陽經濟總量連跨兩個千億大關,靠什么突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綿陽日報》陸續(xù)推出“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專欄和特刊,全面展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00年來綿陽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輝煌成就。非凡十年,綿陽如何書寫令人矚目的精彩華章?……至今,參與編輯的稿件和版面一幕幕如在眼前。多少個夜晚,反復推敲新聞標題,嘗試不同的字體字號,改變字體顏色,甚至是一個字的修正。當我與同事一起想出好標題、設計出好版面時,總是不忘“來,擊個掌!”
作家紀伯倫說,工作是看得見的快樂,通過工作來享受快樂,你就領悟了快樂最深刻的秘密。新聞路上,道阻且長。媒體融合浪潮下,綿報人求新求變的步伐不會停歇。但總有一種溫暖,讓我們感動;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前行。
在路上愿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鄧勇在采訪現(xiàn)場
□鄧勇
今年11月8日,又是一年記者節(jié)。這一天,對于絕大部分同行來說,注定會如往常一樣,奔赴在新聞現(xiàn)場、堅守于編輯一線。
這是屬于我們的節(jié)日,卻也是一個無暇去專門慶祝的節(jié)日。今年是我從事記者行業(yè)的第十年,也是我度過的第十個記者節(jié)。從第一個到第十個,十年間,時代在變,媒體在轉型,不變的是記者的職業(yè)精神。
今年7月,平武縣木座鄉(xiāng)境內發(fā)生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我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往現(xiàn)場采訪。在安置點內,我們見到了被悉心照顧的村民,也聽他們講述了災難面前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抵達平武第二天,為了采訪道路搶修情況,我和同事冒雨步行到最前沿。一邊是滔滔的洪水,一邊是山石峭壁,但我們沒有絲毫退縮,采訪、拍攝、寫稿,將一線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出來。
在路上,是我們一線記者的常態(tài)。加班加點是常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經常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感動。
今年7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個快遞,打開一看,是一面錦旗。看完了附帶的一張明信片,我這才想起,原來在一個月以前,一位外地乘客在乘坐出租車時不小心將手提包掉在了車上,幾經周折成功找到后,卻沒有機會對出租司機說上一聲“謝謝”,于是找到記者幫忙。我問這位乘客,為什么給我寄錦旗,他說,因為我愿意幫他做這樣一件看起來很小的事,幫他彌補了心里的一個遺憾。我頓時覺得有些意外,因為我只不過做了一件普通的工作。
天天采訪,對于記者來說,也許報道的都是一件件“小事”,但對于向我們求助的當事人來說,卻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
正是這樣的小事,讓我們覺得,每一次信任都不應該被辜負。有幸,我已經做了十年的記者,更幸,十年的時光都在一個有愛的集體里,這里給予了我成長的豐饒沃土和春風雨露,讓我懂得“無現(xiàn)場不新聞”“新聞有力,報紙恒溫”。我想,這也源于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內心的熱愛和執(zhí)著。
胸懷心光腳生泥,援筆時代鼓與呼。
又是一年記者節(jié),祝每一位堅守的新聞人節(jié)
跑道變了,不變的是“變化”
曹雨婷(右一)在援武漢醫(yī)療隊返綿采訪現(xiàn)場
□曹雨婷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記者轉崗新媒體。2021年,我從記者崗位轉換跑道,成為一名新媒體編輯。崗位的改變,帶來的是新聞呈現(xiàn)方式和新聞報道工具的改變,新聞的核心價值內容不變,最終還是為了講述好故事、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
行業(yè)特殊性使然,工作以來,我經歷過許多令人熱淚盈眶的時刻。兩年前的一次采訪,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2020年5月15日,綿陽女子蔣艷雙手撐起意外倒下的玻璃門,保護了門下兩個陌生的小孩。27日晚,現(xiàn)場監(jiān)控視頻發(fā)出,迅速傳遍網絡。28日早上我接到采訪任務,來到事發(fā)小區(qū)。采訪中,一個個疑惑被解開,例如,視頻剛發(fā)出時,一些網友質疑為什么被救孩子家長冷漠離開,不上前幫忙?事實上,那位帶小孩離開的男士是孩子家長的朋友,而孩子家長林女士與她的母親事后也帶著水果看望蔣艷,向她表達了謝意。有時,缺失信息傳播的速度比記者的腳更快,而我們也在加快步伐追趕它。
為了盡快將蔣艷的情況傳遞給關心她的人們,28日14時,我在小區(qū)樓下的涼亭里寫好了稿件。“柔弱的她沒有洪荒之力,憑借心中善的本能和救人的信念……”蔣艷的挺身而出感染了許許多多的網友。幸運的是,蔣艷的身體得以完全恢復,我們的新聞也得到了極高的關注度,救人視頻點擊瀏覽量超過7000萬次。蔣艷的故事完美收尾,她的生活回歸平淡。走在綿陽街頭,我時常忍不住想:誰也不知道和自己擦肩而過的人有過怎樣的故事,平凡的他們渺小卻偉大。
2021年,我從記者變身新媒體小編,需要跳出過去的思維,從更大、更廣的視角里,從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去尋找亮點,從突發(fā)的新聞里去做策劃。
身份變了,跑道變了,不變的是“變化”本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身在記者崗位的我,大年初一接到緊急任務,馬上到位進行采訪;今年國慶,假期計劃再次被疫情打亂,24小時繃緊神經,隨時在線編發(fā)稿件。
確認過眼神,是“天選加班人”。新媒體編輯的挑戰(zhàn)不僅在當下,更在未來,我們也時刻準備著迎接變化。
熱愛每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新聞現(xiàn)場
曾晨(右)在采訪中
□曾晨
去年8月,我進入綿陽日報社,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采訪、拍攝、寫稿……作為“新手”記者,每一次執(zhí)行新聞采訪任務都難免緊張,但當一行行文字、一個個鏡頭、一段段視頻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并得到認可的時候,我能切身感受到,記者這一份職業(yè)帶來的使命感與自豪感。
今年初,我有幸加入“辣1度”輿論監(jiān)督報道組,在一條條群眾“急難愁盼”的新聞線索中找真問題、拍實鏡頭、拿硬態(tài)度,開啟了“戰(zhàn)斗”模式。
第一個“辣1度”任務是調查涪城區(qū)綿(陽)中(江)路吳家至玉皇段道路安全隱患問題。我和記者文宇老師接到線索后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實地觀察并采訪了多名當地群眾。隨后,我們結合現(xiàn)場了解到的情況,整理了幾大關鍵問題:該路段為什么大貨車頻繁超速?貨車限重專用通道為什么形同虛設?道路試運營期間,對大貨車管理是否到位?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馬不停蹄趕往涪城區(qū)交通運輸局,請職能部門給出解釋。從出發(fā)到采訪結束,僅用半天時間,最終采寫出一篇頗具“辣味”的輿論監(jiān)督報道:《貨車飆得快,超限專用道成擺設!綿中路“顏值”提升,安全值何時提升?》。
記者往往需要對新聞現(xiàn)場發(fā)生的未知事件作出及時反應。在“辣1度”采訪中,我經常接觸到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專業(yè)領域,還需要在一天中采訪多個職能部門。如何快速找出關鍵問題,理清事件脈絡?每采訪完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和同事便在車上進行短暫的“頭腦風暴”,一邊梳理已獲知的采訪信息,一邊提煉接下來的采訪問題。“辣1度”開欄以來,推動了100余個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解決,每每想到這里,我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記者,記著。入職至今,我一共采寫了近500篇稿件,這個還將持續(xù)攀升的數字帶給我一份踏實與欣慰:還在成長,還想成長。未來,我將不斷學習,開闊視野,提升采訪技巧與寫作能力,爭取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牢記記者的職業(yè)使命,在每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新聞現(xiàn)場中:見他人、見眾生、見自己。
編輯:譚鵬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