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小子”的助殘情結
——記三臺縣塔山鎮(zhèn)殘聯(lián)專干霍海燕
她留著一頭小男孩的平頭發(fā)型,走路一陣風,膽大心細,口齒伶俐,樂觀開朗,親和力超強。她從事殘聯(lián)工作13年,上策下情,了如指掌,成為全鎮(zhèn)1918名持證殘友的暖心人。
“如果你把殘疾人當刺,他們會刺得你遍體鱗傷,你把他們當花,他們會芬芳人間。”這是“假小子”——三臺縣塔山鎮(zhèn)殘聯(lián)專干霍海燕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翻開霍海燕的工作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一件件助殘大小事。“殘疾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他們比健全人活得更艱難,因此他們宣泄情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霍海燕說。
第一個故事要從青柏村一個叫鄭琴切的男子講起。鄭琴切從小因患小兒麻痹癥導致一條腿殘疾。讀書3年,因被同學取笑而輟學在家。2010年,鄭母帶著兒子到鎮(zhèn)上找到霍海燕尋求就業(yè)幫助。
霍海燕給母子倆倒茶遞水,十分熱情。禮節(jié)性地寒暄幾句后,霍海燕叫鄭母去趕場,自己與留下來的鄭琴切促膝談心。暖心的交談中,霍海燕了解到他會使用手機,但怕人取笑不想學技術。霍海燕就開導他,給他講一些淺顯易懂的人生道理。
“作為基層工作人員,殘疾人專干就是維護殘疾人利益、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守護者。”霍海燕表示,殘疾人朋友在生活、康復、就業(yè)、教育等方面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合法、合理的需求和訴求,都可以向殘疾人專干反映、咨詢、求助。
在霍海燕的指導下,鄭琴切辦理了殘疾證,也去縣城參加各種招聘會。因為他不懂電腦,又無一技之長,好幾家單位都沒能錄用他。2013年,霍海燕為他報名參加市殘聯(lián)組織的殘疾人就業(yè)技能培訓,隨后鄭琴切由父母送去學電腦。
剛學了3天,鄭琴切就打電話給霍海燕訴苦,表示不想繼續(xù)學下去了。霍海燕軟中帶硬地回應他: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又過了半個月,鄭琴切再給霍海燕打電話時像打了雞血:“霍姐,我已經(jīng)會用拼音打字了,每分鐘20個!”
學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后,霍海燕委托塔山籍在廣漢市一家傘廠做門衛(wèi)的朋友,為鄭琴切找到了一份做包裝的工作。后來,鄭琴切給霍海燕打電話說想調換一個工種,霍海燕又給他做工作,要他安心把原來的工作做好。至今,40多歲的鄭琴切還在廣漢傘廠工作。
像這樣的故事,在霍海燕的助殘日記里,還有很多。在寶塔村,霍海燕初次見到殘疾人吳廷美時,他住在三間黑黢黢的土坯房里,交談后才知道,他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周身關節(jié)僵硬,脖子無法轉動,一家人僅靠低保勉強度日。
得知這一情況后,霍海燕開始隔三差五在電話里和他談心,為吳廷美忙里忙外,還激發(fā)其創(chuàng)業(yè)意愿,并為他爭取到4000元創(chuàng)業(yè)幫扶資金。在她的幫助下,吳廷美在手機上做起了微商,搞起了養(yǎng)殖,每月平均有800多元收入。如今,受益于國家政策補貼,吳廷美家里的土坯房已經(jīng)改造成120平方米的磚混新房。
“我不怕‘跑路’,反而最怕大家‘用不上我’,被需要是很幸福的。我‘跑’出了很多朋友,而且能多做點事,為社區(qū)安定和諧出一份力,我也覺得有成就感。”霍海燕說。(古良祿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若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