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在學術界,有“不學《論語》不足以談國學,不學《論語》不足以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說法。一部《論語》,從古至今歷代學者的注釋書籍超過3000種。
對于《論語》這樣一部偉大經(jīng)典,應該怎樣去正確認識并閱讀?前不久,綿陽學者王曉陽歷時五年創(chuàng)作的《論語讀記》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參閱多個名家對《論語》注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文化認知,對《論語》全本進行“全注、全譯、全解”,給閱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本。
寫作起源閱讀引發(fā)的文化思考
寫作《論語讀記》,是王曉陽在長期閱讀中觸發(fā)的。
作為一位資深閱讀者,作者尤其對國學經(jīng)典倍感興趣。他對閱讀文本的版本極為挑剔,一本著作他總是會選擇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閱讀。對《論語》的全新認識,就是他在閱讀中感受到的。
作者與《論語》的深入接觸,是20世紀80年代讀大學時開始的。最初,作為漢語言文學系的學生,他對《論語》只是因為專業(yè)的關系在業(yè)余時間閑翻,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這本薄薄的經(jīng)典。那以后,隔上幾年,他就會重新閱讀一次,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
王曉陽的閱讀,有批注和寫札記的習慣。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他斷斷續(xù)續(xù)寫下了不少心得,覺得一些內(nèi)容還有點新意,至少對人們重新認識、理解《論語》有一點幫助,于是他有了將這些文字整理出來的想法。
還是在閱讀中,王曉陽發(fā)現(xiàn)不少版本的《論語》注譯、解讀很隨意,有的主觀性太明顯,還有的則是臆說亂解、聯(lián)想發(fā)揮,強加個人的想法,把一部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著作弄成雞湯讀物,或管理秘籍,或謀略法則,或處世寶典。
他認為,那些解讀多少有點離題,有的甚至是對《論語》的曲解,這類解讀“非紅孔子,乃黑孔子也”。他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認識表達出來,于是他又有了寫一本正解《論語》的沖動。
艱苦跋涉歷時五年的文化解碼
《論語讀記》的正式寫作,是從2015年春季開始的。
多年的閱讀積累,讓王曉陽熟知,關于《論語》的注解版本哪些是最權威的。他先后找出了十多位學者的注解文本進行再次閱讀,在對比閱讀鑒別中,修改、確認最符合《論語》原文的注釋和譯文,有些內(nèi)容實在都不滿意,他就查閱《說文解字》,從字的本義出發(fā),重新進行注譯。
在寫作之初,王曉陽以為,有那么多前賢的大作作為參考,自己又有多年積累的閱讀札記,寫起來應該很輕松,但真正動筆之后他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非常辛苦,類似于長途跋涉的艱苦工作。
《論語》的文字是典型的文言文。古人寫文,將中國漢字的精髓發(fā)揮到了極致,往往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讀音或釋義,有時候同樣的字在一段文字中出現(xiàn)幾次也有不同的意思。
在《論語讀記》的寫作中,作者經(jīng)常為了斟酌一個字的解釋、一句話的翻譯、一個章節(jié)的解讀而耗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進行反復地比較、辨析、查證,盡可能準確地破解古人留下的文化密碼。
作者是一位媒體人,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要與新聞打交道,任務相當繁重。而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讓他總要想辦法擠出時間進行閱讀寫作,《論語讀記》的寫作,多在夜間、雙休日和假期進行。
就這樣斷斷續(xù)續(xù),歷時五年,先后六易其稿,王曉陽最終完成了《論語讀記》的寫作,2021年6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特點鮮明國學經(jīng)典的全本注解
大開本的《論語讀記》共433頁40余萬字,看上去相當厚重有分量,對《論語》的“全本、全注、全譯、全解”是這部學術著作的最大特點,使它與相對單一的注譯類、集釋類、疏證類、講解類等《論語》注解本區(qū)別開來。
在《論語讀記》中,作者根據(jù)《論語》的原本內(nèi)容篇目分篇,分“原文、注釋、譯文、讀記”等四部分,對《論語》進行逐篇逐章的注解、翻譯、解讀,對生僻字和與現(xiàn)代讀音不同的字進行注音,確保內(nèi)容的完整和閱讀需求的全面。
《論語讀記》的每一篇都寫了“題解”,概括該篇的大意,明確具體的章節(jié)篇目數(shù)量,列出該篇中流傳至今的名言名句。對《論語》原文,以《宋蜀刻本論語注疏》為底本進行參校,同時,參考多位現(xiàn)代名家注本對《論語》進行分篇、分章、分段和標點。
《論語讀記》參考了多家權威注本,王曉陽認為,“單看任何一本都還不能算是盡善盡美”,有的注釋太簡單,讀者不容易理解,有的又過于繁瑣,雖對研究有用,但對一般讀者則沒有必要,也容易產(chǎn)生閱讀障礙。因此,他綜合各家所長,進行增刪、綜合、修改、補充,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在寫作中,王曉陽對《論語》中難解的字詞盡可能都予以注釋,做到簡潔明了,讓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懂。若非必要不做繁瑣考證,不做各種對比,不做古今追溯,也不做不同詞義的辨析和不同的語法講解,給一部嚴謹專業(yè)的學術著作,注入了通俗易懂的基因。
獨特理解 探尋經(jīng)典的當代價值
在一些人不懂傳統(tǒng)經(jīng)典、懷疑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今天,《論語讀記》的出版無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與《論語》其他注譯本相比,《論語讀記》的最大價值是“讀記”。每一篇“讀記”都是作者精讀名家權威版本后,在確保不誤讀原本原義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實和自我人生體驗,表達出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并以此探尋《論語》在當時與現(xiàn)在的價值。
“讀記”的最大價值在于對《論語》的獨特理解。在“讀記”中,作者對《論語》不同篇目和不同章節(jié)之間的意義進行互見、互解、互證,注重《論語》本身及《論語》與西方思想家、現(xiàn)代思想家的某些對照,時而打通《論語》全本,時而縱橫古今中外,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
比如,解讀《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認為,在孔子那里,“義”與“利”也不是那么對立的,他雖然“罕言”利,但并不諱言利,只是反對見利忘義。南宋永嘉學派葉適等人提出“義利并舉”,是對宋儒程朱學派的糾正,實在是難能可貴,正是這一脈思想,影響并產(chǎn)生了二十世紀后葉的“溫州模式”。
比如,解讀《論語·述而》“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時認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讀《周易》主要目的不是去明白人道、天道的哲理而順應規(guī)律,而是想趨吉避兇、祈福免災。自己不修德守正,而企圖通過學習一種方法或者通過所謂“大師”的指點來實現(xiàn),天下有這么便宜的事嗎?
再如,解讀《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的“勇者不懼”時認為:真正的勇者,第一,要有力量,要有對付邪惡的力量,包括個人、集體、國家的力量;第二,心地要光明,一切行為可以公開;第三,不做虧心事,不做對不起國家、社會和他人的事……
《論語》博大精深,意蘊復雜,王曉陽坦言“不敢保證《論語讀記》中所有注釋、翻譯、解讀都正確精準”,但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并希望以此為讀者全新閱讀認識《論語》提供參考,如此足矣。
人物檔案
王曉陽,文學學士,高級記者,知名報人,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綿陽日報社總編輯、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綿陽市社科聯(lián)副主席、綿陽師范學院客座教授。長期專注于新聞、文學與文化,酷愛讀書、寫作,先后發(fā)表作品300萬字,有作品入選多個選本,出版文學作品及學術專著三部。個人曾先后獲“綿陽市首屆十大名記者”、綿陽市科技拔尖人才,曾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榮譽證書、證章。
?。ňd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