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紅軍碑林館
紅軍碑林館內(nèi)陳列的紅軍布幣
紅軍碑林館內(nèi)陳列的石碑
采訪地點:
平武縣北山公園內(nèi)紅軍碑林
紅色記憶:
1935年4月至6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平武縣境內(nèi)建立了中共平南縣委員會,建立了平武縣蘇維埃、平南縣蘇維埃等黨的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紅軍在平武期間,領導工農(nóng)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發(fā)展和壯大紅軍隊伍。紅軍就地利用石碑、巖壁等,鏨刻宣傳標語,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團結群眾。鼓舞人心的宣傳內(nèi)容,喚醒了廣大勞苦大眾,播下了革命種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的紅色遺跡都已不在了,而保存至今的紅軍碑林則成為了當年那段歷史的有力見證者。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任露瀟 胥江 文/圖
在平武,還有不少老人記得這樣的話:“紅軍來了見啥做啥,紅軍是我們窮人的隊伍!”他們說,就是紅軍的這些宣傳標語,一傳十,十傳百,讓那些躲在外面的群眾扶老攜幼陸續(xù)回來,和紅軍一起同生共死,共同捍衛(wèi)革命成果。鏨刻石刻標語,進行宣傳文化活動,是紅四方面軍的一大創(chuàng)舉。群眾親切地稱呼鏨刻石刻標語的隊伍是“鉆花隊”。
在平武縣北山公園內(nèi),有一座仿古式建筑,高大的臺基,朱紅色的門柱和窗戶,配以純白色的外墻,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這就是平武紅軍碑林館,里面保存著很多紅軍的石刻標語。
紅軍挺進平武碑林見證紅色精神
1935年4月11日,紅四方面軍三十軍二六八團從青溪(今屬廣元市青川縣)出發(fā),急行軍90華里,一路連克平武縣高村、白草,中午到達古城鎮(zhèn)。當天下午6時,紅軍先頭部隊的一個班迅速消滅小股頑敵,行進到距縣城5華里的東皋灣、沙灣等地。他們從長河灣上山,沿山梁疾行。紅軍向村民借來3個木梯,以作攻城之用。占領縣城北山梁后,紅軍從東西兩端實施包圍。當晚,紅軍攻占了平武縣城。紅軍解放平武縣城后,隨即兵分三路向平武西南進軍,擴大紅色區(qū)域。
紅軍進入平武前夕,地方反動政權的官員和豪強地主大肆制造和散布謠言,污蔑紅軍,嚇唬群眾。一些窮苦大眾由于不了解紅軍政策,也未見過紅軍,在紅軍到來時就躲起來,只留下老年人看家。紅軍根據(jù)當時的情況,沒占領一個地方,派出工作人員下鄉(xiāng)串門訪貧,宣傳政策,爭取群眾,動員在外躲藏的群眾回來。
紅軍在走過的地方,就地利用石碑、巖壁等,鏨刻宣傳標語;在交通要道、人群聚集區(qū)書寫張貼宣傳標語,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團結群眾。宣傳內(nèi)容主張明確、感召力強。通過紅軍的政綱、布告、標語宣傳,介紹紅軍的性質、目的、任務;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軍閥、地主、劣紳的罪惡;號召窮人組織起來鬧革命,積極參加紅軍。
占領平武縣城第二天,紅軍就通知全城人到報恩寺壩子開會,宣傳紅軍政策。一位干部講:“紅軍是打富濟貧保護窮人的軍隊,請大家不要害怕。”一時間,“紅軍是為窮人辦事的”、“紅軍是為了窮苦大眾過好日子”、“紅軍絕不傷害一個群眾”等宣傳口號四處傳播。隨著紅軍對共產(chǎn)黨綱領、方針、政策的宣講,不少群眾相約著出來,一些人還參加了蘇維埃。豐富多彩的宣傳形式,鼓舞人心的宣傳內(nèi)容,喚醒了廣大勞苦大眾,播下了革命火種。
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的紅色遺跡已不在了,而保存至今的紅軍碑林則成為了當年那段歷史的有力見證者。
建筑古樸莊重碑刻珍藏紅色記憶
平武紅軍碑林館于1981年開始籌建,1987年竣工。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55平方米,是一座鋼筋水泥與木結構相結合的仿古建筑,設計新穎,構思精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地方特色。碑林館正面匾額“紅軍碑林”4個金色大字,是由當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題寫。正門左右大柱上木刻對聯(lián)一副,內(nèi)容為“石破天驚,摩崖字字留戰(zhàn)紀;銘心刻骨,后昆代代踵前徽”,這副對聯(lián)是平武人、中共綿陽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張秀熟所作,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書丹。
進入館內(nèi),大廳中間有一座雕像,一共五個人像,分別代表婦女、兒童、工農(nóng)戰(zhàn)士、紅軍、知識分子,這座雕像形似一個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大廳左右兩邊,整齊地豎立著49通紅軍碑刻,碑刻字跡多為陰刻楷書,刻工精湛,書法蒼勁,內(nèi)容為當年紅四方面軍在平武期間的宣傳標語。
據(jù)平武縣文管所工作人員范琳萍介紹,在這些碑刻中,原碑有22通,復制碑有27通。其中,原碑都是從平武各鄉(xiāng)鎮(zhèn)征集的,復制碑則是根據(jù)現(xiàn)仍在原地保護的原碑的材質、內(nèi)容、字體、規(guī)格復制而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開展廉政教育汲取力量永葆初心
為了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與廉潔文化相結合,平武縣紀委監(jiān)委在紅軍碑林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打造,將其打造成了平武縣廉潔文化基地。提升后的廉潔文化基地主要由北山長廊、初心廣場、紅軍在平武群雕、張秀熟浮雕、清風茶園、登高幽徑、紅軍碑林、鐵血長卷等八部分組成,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干部群眾,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隨著平武縣廉潔文化基地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紛紛走進基地內(nèi),感悟革命先烈廉潔務實的品質和鞠躬盡瘁的精神。范琳萍介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以來,已經(jīng)累計接待參觀人員7000余人次,僅4月份就接待團體單位40多個,黨員干部在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近百場。這里成為了平武全縣黨員干部、青少年及廣大群眾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廉潔教育、體驗紅色文化的首選之地。
平武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平武縣還將培訓解說員,對提升打造后的廉潔文化基地進行專業(yè)解說,為后續(xù)開展現(xiàn)場教學,用好用活廉潔文化基地做好準備。
“今年以來,我們深入挖掘平武廉潔文化因子,結合紅色文化,精心提升打造平武廉潔文化基地,不斷豐富我縣廉潔文化表現(xiàn)形式,擴大廉潔文化傳播的覆蓋面,不僅有利于紅色精神的傳承,更能進一步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平武縣紀委監(jiān)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手記
傳承紅色基因勇?lián)鷷r代重任
從綿陽來到170公里外的平武縣城,在縣城旁的北山公園,紅軍碑林靜靜地安放在一棟仿古建筑內(nèi),無聲地講述著紅軍在86年前的戰(zhàn)斗故事。記者聽了講解員解說的紅軍戰(zhàn)斗故事,漫步在平武街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通過艱苦努力創(chuàng)造的。
解放前的平武是個非常閉塞的偏遠縣,平武的生活日用品,需要從一百公里以外的中壩運來,而中壩前往平武的道路,只能通過肩挑背扛,以及用馬幫通過茶馬古道前往。查閱資料可以知道,直到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成立新中國后,交通才得到改善,中壩到平武于1959年7月1日正式通車,汽車終于能夠開到平武。
當前,隨著九綿高速公路、廣平高速公路的建設推進,平武的群眾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如今,黨委政府正加快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平武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平武人民的生活質量還將得到繼續(xù)提升。
2018年,平武紅軍碑林被命名為綿陽市廉潔文化基地。去年,平武縣紀委監(jiān)委又對紅軍碑林進行了提升打造,將紅色文化與廉潔文化相融合,以教育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傳承紅色基因,勇?lián)鷷r代重任。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