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一些街道(鄉(xiāng)鎮(zhèn))政務服務中心多了一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所謂“辦不成事”,指的是辦事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未能實現(xiàn)成功受理、成功審批或群眾多次來政務大廳未能解決的問題等,對于這樣的事情,要成立專班、分析原因,限期解決。
乍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這種表述,我還以為是誰在惡搞,與“不作為獎”相類似??赐晷侣剤蟮?,弄清來龍去脈,發(fā)現(xiàn)有驚喜。原來它是一個“兜底窗口”,通過“專家會診”“對癥下藥”,專治政務服務中的“疑難雜癥”。一個小窗口,能解辦事群眾心中“千千結(jié)”,是個好主意。
透過“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窺見底線思維。群眾辦不成事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辦不了”,因為違反相關(guān)法律或政策;有的可能是“很難辦”,比如缺少某些關(guān)鍵材料;有的是“不給辦”,由于存在“玻璃門”“彈簧門”導致門易進、事難辦。無論何種情況,群眾辦不成事,心里就會不舒服。而有“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來兜底,事情辦得成最好,就算最終還是辦不成,至少也知道癥結(jié)所在,氣也會順一些。
透過“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窺見為民意識。大家都知道,政務服務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可要將政治理念化為現(xiàn)實,如何操作?傳統(tǒng)的政務服務多半處于條塊分割狀態(tài),各個部門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與其他部門有什么瓜葛,群眾所辦事項涉及多部門時,就要來回跑。而且,一些部門在提供政務服務時,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辦事群眾的材料充分了就給你辦,材料不夠則“原路返回”,沒得商量。“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開設,政務服務由條塊變成綜合、被動變成主動,對辦事群眾來說,既貼心又省心。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不僅是辦事群眾的窗口,也是政務服務者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政務服務工作者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某些不足。群眾為什么“辦不成事”?自己所提供的政務服務是否周到?在自己的服務范疇內(nèi),從哪些環(huán)節(jié)改進,可以減少辦事群眾往“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跑?這些值得政務服務工作者自省。(練洪洋)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