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海(上海)
在以前老屋的弄堂里,“小阿姨”作為媽媽的形象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其實,媽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沒官職來頭,無書香浸潤。但熱情、爽朗、明理、勤快,樂于助人的“小阿姨”就是讓鄰里心里覺得親近,口里叫來親切。
年輕時,媽媽時而在家里接一些里弄居委會派發(fā)的縫紉活,補充家用生計,后來又進入家門口的里弄生產(chǎn)組工作,直至退休。退休了,老了的媽媽,不管是比媽媽長一輩的,與媽媽平輩的,還是比媽媽小一輩的,都依舊喊她“小阿姨”。漸漸老去的媽媽、永遠不老的“小阿姨”,在汩汩流淌的時光里,看遍了塵世風雨滄桑,參透了生命隕落凋零。
破舊的老屋被征收動遷了,家里的主事權也漸漸改由同住的弟弟和弟媳執(zhí)掌。從南市老城廂到搬至浦東南新小區(qū),沒了老街坊,無人再喊“小阿姨”。媽媽真的老了,大家尊敬地叫她阿婆;媽媽的心不老,依舊燃著生活熱情。家里的院墻隔不斷媽媽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她關心糖油食品菜蔬和雞鴨魚肉禽蛋價格,時常從外面買回家中所需的日常生活貨品;在搬入新居后,媽媽最大的出行半徑,已僅限于從南新小區(qū)搭乘超市往來班車到附近的大賣場。
日月如梭,時光匆匆。
前年歲末,媽媽在一場大病中頑強地挺了過來。米壽之年的老人家終于向無情的歲月妥協(xié)——再沒有力氣坐超市班車去大賣場了。我們擔心媽媽外出不安全,希望燃著弱弱生命燈火的老人家不要獨自走出住宅小區(qū)。在晴天溫煦的日子,我們有空可以陪媽媽到外面走走散散心。媽媽也聽話——但這只是在手術治愈出院后坐臥靜養(yǎng)的一段日子里。
隨著身體慢慢康復,媽媽開始動起來了,不僅在家中院子里、在院中自建的簡易小屋里整理儲存擺放衣物家什,有時還悄悄地外出光顧居所小區(qū)附近的商家、菜場。媽媽沒有讀過書,但能夠看懂信箱里免費送來的生活廣場的商品海報,時而按圖索驥地外出買回廉價促銷商品;時而扛著弱不禁風的衰老病體,負重買回價廉質次的魚肉菜蔬。弟弟和弟媳心里不快卻不能沖撞媽媽。于是我去浦東看望媽媽時,弟弟和弟媳偷偷地向我告狀。唉……我該不該找時機委婉地勸說媽媽呢?
我知道風燭殘年中的媽媽,在院中和小屋里用心擺弄的是一堆她現(xiàn)在儲藏著不用,以后弟弟和弟媳也會丟棄的舊衣物家什;媽媽買回的一些價廉質次的魚肉菜蔬自以為便宜,卻是家人不愛吃的菜場淘汰貨。
我理解家中主事的弟弟和弟媳,希望媽媽幸福長壽,吃吃喝喝,閑坐看電視,負暄觀花開,不忙碌這些沒用的勞什子;弟弟和弟媳看媽媽買回家的一堆價廉質次魚肉菜蔬,有時甚至是不新鮮的海魚或是水果,丟了不妥吃又違愿,勸說不好不勸說媽媽還會買回,心里郁悶著。
我也理解從清貧年代生活過來的媽媽,她的人生觀念和在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已定格在當年的“小阿姨”時代。
媽媽老了,我們改變不了“小阿姨”時代;媽媽老了,我們盡可能順著媽媽——這是她對生活一如既往的愛啊!
我們愛媽媽,給生命暮年的老媽媽、給永遠不老的“小阿姨”,這塊她還能自由做主的一畝三分地吧,肥沃也好貧瘠也罷,豐收也好荒歉也認,讓愛由心、傾情地耕耘!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