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多軒(安徽)
牛是勤奮的一個代名詞,牛年之際,當我們品讀作家筆下的春節(jié)和年味之時,更是對牛年新春寄予美好期望。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對過年進行了細膩描寫:“在臘月初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lián)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jié)才會出現(xiàn)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叫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作家以孩子的心理去觀察和體悟社會,年味顯得特別溫馨。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經(jīng)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童心常駐的豐子愷,在《過年》里分享心情,渴盼來年的美好,令人回憶。
“紅色春聯(lián)貼滿在每家門上,寫著:好運、快樂、和平、富貴、青春。因為這是個大地回春,生命、發(fā)達、富貴復歸的節(jié)日。”林語堂《慶祝舊歷元旦》寫道,“街頭屋前,到處是爆竹聲,充塞著硫磺味。父親失了他們的威嚴,祖父更比以前和藹,孩子們吹口笛,戴假面具,玩泥娃娃。鄉(xiāng)下姑娘穿紅戴綠,跑三四里路到鄰村去看草臺戲。”以前的農(nóng)村大家庭人口多,過年特別熱鬧,傳統(tǒng)沿習使得家家戶戶重視過年氛圍營造,歡鬧能夠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底。
梁實秋對過年則是另一種思考,他在《過年》中寫道:“年夜飯照例是特別豐盛的。大年初幾不動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上即是大鍋菜。大鍋的燉肉,加上粉絲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燉雞,加上冬筍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號的鍋、罐子、盆子里,此后隨取隨吃,大概歷十余日不得罄,事實上是天天打掃剩菜。”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過年時不再每天大魚大肉,每頓皆有新鮮的菜蔬、飯食,而且娛樂氛圍濃厚,過年不再單調(diào)。
孫犁在《記春節(jié)》寫道:“如果說我也有歡樂的時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歡樂的時候,則莫過于春節(jié)。春節(jié)從貼對聯(lián)開始。”小時,很多剛上學的孩子們最鐘情的恐怕是看寫春聯(lián)、貼門對了,跑前跑后,樂此不疲,一上午時間,我們會把整個村莊和小集鎮(zhèn)上的春聯(lián)看個夠,眼眸里充滿了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
“雖然富貴人家在大廳里除擺梅花之外,還不忘在泥盆外加開光豐彩或景泰藍套盆。但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yǎng)一盆青蒜。或用大蘿卜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nèi)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卜皮通紅,蘿卜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汪曾祺《歲朝清供》真實呈現(xiàn)春節(jié)的情致。過年是永恒的主題曲,小時家中窮困,但在父母的精心操持下,雖然是寅吃卯糧,但是我們同樣把年過得有滋有味。
莫言《故鄉(xiāng)過年》娓娓道來一個留下難忘記憶的年:“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家堂軸子前的蠟燭已經(jīng)點燃,火苗顫抖不止,照耀得軸子上的古人面孔閃閃發(fā)光,好像活了一樣。這是真正開始過年了。”“年夜里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啊,至于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并不在意。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jié)果把胃撐壞了,差點兒要了小命。”作為在農(nóng)村長大的70后,我對此感同身受,家中兄弟較多,幼時過年時常常吃得過飽,往往帶來了不和諧音符。
“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聲擾醒。撩開窗簾,見山色清幽,太陽還沒出,于是又鉆回被窩,睡到八點多。再次被接二連三的爆竹聲喚醒時,霞光已經(jīng)把興安嶺的一道道雪線映紅了??磥砝咸煲仓肋^年了,特意讓霞光化做春聯(lián),貼在山間。想必老天貼的春聯(lián),是用云彩做的硯,用銀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筆管,所以這不凡的春聯(lián)看上去明麗脫俗,充滿了朝氣。”“吃過早飯,我也給家門貼上春聯(lián)和福字。那副燙金的大紅春聯(lián),看上去就像兩行飛向天空的金絲雀,給人喜氣洋洋的感覺。”遲子建《白雪紅燈的年》,傳遞了喜慶、溫馨、希望和美好。
新春新愿景,幸福常相伴。山河錦繡,和順致祥。年味芬芳,快樂永恒。愿我們甘當孺子牛、爭當拓荒牛、永當老黃牛,不負韶華,不負時代,書寫更加美好與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