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這里,紅軍的戰(zhàn)斗故事代代相傳……
蒼翠飛龍山 銘記一段紅色歷史
從綿陽城區(qū)出發(fā),大約40公里左右,即可到達位于游仙區(qū)的飛龍山。
飛龍山不高,但名氣卻不小。在這里,紅軍的戰(zhàn)斗故事代代相傳,紅軍精神熠熠生輝,附近還有清代樂樓東岳廟與飛龍山高低呼應,古韻悠悠的魚泉寺述說百年滄桑……
紅軍長征 飛龍山上阻擊敵軍
在飛龍山,紅四方面軍留下了無數慷慨激昂的故事。
飛龍山位于魏城鎮(zhèn)飛龍村,是市級黨性教育基地、廉潔文化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烈士公祭場所。飛龍山海拔622米,易守難攻的地理優(yōu)勢使其成為當年紅軍發(fā)展革命勢力的戰(zhàn)略要地。
1935年4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軍12師占領梓潼縣城后,立即命令紅34團1000余名指戰(zhàn)員,向綿陽縣境(今綿陽市游仙區(qū))的東宣、徐家、柏林方向進攻,以監(jiān)視阻擊鄧錫侯部黃鰲旅敗退綿陽的殘部,保證中壩戰(zhàn)役的勝利。4月11日,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4團占領飛龍山,居高臨下,遙遙牽制三臺、綿陽兩個方向的川軍部隊。紅軍在飛龍山一帶建立了宣化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隨后又成立了柏林河、朝真觀、太平樓等3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和34個村蘇維埃政府,并建立游擊隊組織。其中,宣化鋪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所轄飛龍山村蘇維埃政府是全縣最大的一個村蘇維埃政府,村蘇維埃游擊隊最多時有200余名隊員。
紅軍34團團指揮部100余人駐扎于飛龍山道觀,長達21天,帶領廣大貧苦群眾打土豪、分浮財,宣傳革命思想,破除封建制度,動員青年入伍參加紅軍,并組織游擊隊員攻打國民黨民團。游擊隊在紅軍指戰(zhàn)員的帶領下,在打擊土豪劣紳和地方反動武裝民團、擴大紅軍隊伍、給紅軍總部運糧、支援紅軍長征等革命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4月29日,根據黨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紅軍34團撤離飛龍山,繼續(xù)西進。
熠熠生輝 景區(qū)傳承紅軍精神
紅軍離開后,還鄉(xiāng)團瘋狂反撲,殘忍地殺害了飛龍山村蘇維埃政府主席、游擊隊長楊永蛟一家以及30多名游擊隊員。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并未被后人忘記。1949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8兵團60軍108師540團解放綿陽縣城。1952年4月25日,東宣鄉(xiāng)(今屬魏城鎮(zhèn))召開萬人大會追悼革命烈士趙松山、楊永蛟等人,同時,殺害烈士的還鄉(xiāng)團頭子伏德春、楊永榮伏法。
1997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并悼念烈士,當地群眾在飛龍山山頂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2015年8月,飛龍山紅色歷史文化景區(qū)正式建成,占地280公頃。景區(qū)內共有大小景點16個,沿飛龍山山腰至山頂呈環(huán)狀分布,分別有:烈士公祭廣場、老紅軍墓、紀念碑林、永蛟小徑、明義之道、崢嶸之路等。
其中,烈士公祭廣場是各級組織開展祭奠活動的主要場所。紀念碑林前身為紅四方面軍長征紀念碑,后經改擴建,面積達800平方米,地面鋪大理石瓷磚,四周為青石欄桿,欄桿石板上刻有紅四方面軍情況介紹,共計22幅。紀念碑后方為各級領導和老紅軍題字碑林,合計24塊。永蛟小徑、明義之道、崢嶸之路為三條青石板路,從紀念碑林出發(fā),分別通向飛龍觀、跑馬場、紅軍戰(zhàn)壕。跑馬場、紅軍戰(zhàn)壕是對當時紅軍駐扎時的原貌修復和風貌提升。
2019年7月1日,飛龍山紅軍紀念館在飛龍山村蘇維埃政府舊址(原任氏祠堂)的基礎上建成開館。紀念館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收存紅軍戰(zhàn)斗生活時期用具50余件,以時間軸為章回,展現紅軍在東宣乃至游仙的革命斗爭歷史。
飛龍山下 古韻悠悠
飛龍山下的東宣場鎮(zhèn)上,保留著一座清代的樂樓,為飛龍山紅色景區(qū)增添了幾分悠悠古韻。
進入東宣場鎮(zhèn)不久,街道左邊,有一座二層高的木樓,這就是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東岳廟樂樓。綿陽地方志編篡中心新近編寫的《綿陽市名鎮(zhèn)志》記載,東岳廟樂樓位于魏城鎮(zhèn)永樂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總建筑面積118平方米。東宣場鎮(zhèn)上的老人回憶,東岳廟樂樓原屬東岳廟附屬建筑,東岳廟于20世紀70年代被拆毀,現僅存一樂樓。
樂樓為兩層樓式結構,平面呈品字形,頂為歇山式,飛檐翹角,小青瓦屋面,一樓層高2米多,采用高石基礎通柱。二樓主臺兩側含有一耳樓,前后用11檁,供演員更衣化妝之用。《綿陽文物志》記載其為“六架椽屋乳栿三柱”。右耳室與戲臺平齊,左耳室內收,置梯設廊,結構為“四架椽屋通檐二柱”。樂樓的額枋、走馬板等均施彩繪,或幾何圖案、或祥云紋飾,四角伸弓鏤刻云龍。在二樓的大梁上,楷書題寫的“時維皇清康熙四十七年歲次戊子十二月十八日申明黃道辰時豎立”字樣清晰可辨。
東岳廟樂樓建筑古樸典雅,屬川西北戲劇舞臺最早的建筑之一,是研究地方戲曲和清代建筑珍貴的實物資料,已被列為綿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樂樓坐東向西,背向魚箭河。圍著樂樓仔細看,會發(fā)現樂樓裝飾精美,可見當年的工匠技藝。目能所及的柱、梁、檁、額枋,粉墻等處,彩繪幾何紋、云水紋、龍鳳紋和典雅的壁畫,壁畫以梅、蘭、竹、菊、荷、松、牡丹、人物等為內容,或扇面或橫幅,其中,“寒山溪釣”“晚山送友”等保存較好,頗有意境,橫幅“鶯鶯夜行幽會圖”很有情趣。不過,《大鬧天宮》《哪吒鬧?!返榷喾诋嬕呀洑垞p,較為模糊。(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