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媽媽,我來啦!”近日一個滿眼笑意的女孩走進了位于安州區(qū)千佛鎮(zhèn)茶坪社區(qū)的兒童之家。“幺兒,快來!”女孩和志愿者王秀蘭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今年22歲的金臘梅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一批被千佛鎮(zhèn)兒童之家接待的小朋友。地震后,剛滿9歲的她經(jīng)常帶著弟弟來到家對面兒童之家玩耍,她記得自己在小板房里搭積木、建房子,大人們則在外面建大房子。
“那幾年,臘梅很內(nèi)向,也不怎么和別人交流,經(jīng)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自己玩耍。”志愿者王秀蘭在兒童之家始建時就在這里當志愿者,不少小孩子都叫她“王媽媽”。每次有活動舉辦的時候,王秀蘭都鼓勵大家積極去參加。“久而久之不少像臘梅這樣的孩子性格都越來越開朗了,有什么話也都愿意跟我講。”
志愿者和孩子們玩游戲
千佛鎮(zhèn)兒童之家始建于2008年6月,是汶川地震后,由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建立的全國首批友好家園之一。“十多年來,兒童之家累計服務兒童近十萬人次,開展各類主題活動200余次。”王秀蘭告訴記者。
走進這里,色彩鮮艷的裝飾,造型可愛的玩具,豐富多彩的圖書,目光所及,吸引孩子們的元素無所不在,擺架上的裝飾有不少是孩子們親手完成的作品。“在家里沒人看管,除了玩手機就是看電視,放到你們這兒,能學到東西又安全。”把孩子往“兒童之家”一送,家長們放心地出門打工或是忙乎自家的農(nóng)活。舞蹈、朗誦、繪畫、運動,形式多樣的公益課堂最受孩子們歡迎,在這里每周活動不用提前通知,總是坐得滿滿當當,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學有所得、樂在其中。
2008年的冬天,金臘梅追隨著父母的腳步,回到了茶坪——這個在“5·12”地震時被重創(chuàng)的小鎮(zhèn)。時隔幾月,再次回到這片土地,倒塌的廢墟已經(jīng)被一方方新筑的地基替代。為了維持生計,爸媽在外工作,她就守在老房子的青瓦下。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一個大大的白色帳篷和幾間板房出現(xiàn)在家對面的小廣場上。
“笑起來很可愛的王阿姨告訴我和小伙伴這里是兒童友好家園,并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去玩。”在阿姨殷切的目光中,臘梅羞紅了臉進了房間。從此,板房這塊小天地漸漸成了孩子們的歡樂家園。許多個寒暑假,孩子們都泡在這里,在阿姨們的指導下畫一天畫,做一下午手工,踢一會毽子,拼幾張拼圖,搭一座城堡……
即使是長大以后,金臘梅也時常想回“家”看看。臘梅告訴記者,如今畢業(yè)于成都理工大學的她正在家準備考研,上高中以后,她就經(jīng)常利用周末時間回兒童之家當志愿者,陪伴更多留守孩子的童年時光。和臘梅一樣,當年從地震廢墟上成長起來的陳紫陽、張茂萍等小朋友如今都長大成人,他們都時常“回家看看”。
家園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來參加了,安全知識競答、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和游園會等等。看著墻上她曾參與的手工作品,臘梅看到了自己的成長,也看到了家園的成長。
“兒童之家就是我們隔著馬路的另一個家,帶給我溫暖與快樂記憶的家。在這里我們先讓自己變快樂,然后再用這份快樂去感染溫暖其他人。”巧的是,臘梅和王秀蘭都是臘月十三這一天的生日,手機里,她把王秀蘭備注為“王媽媽”,時常和她交流自己的生活學習近況。?。ňd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