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_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_欧美性爱在线观看亚洲_久久国产福利播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子云亭 > 正文
謁綿州李杜祠
发稿时间: 2021-11-07 12:10    来源: 綿陽日報(bào)

  □ 魏浩(三臺(tái))

  周末來綿,又是雨水淋淋。倚窗而望,風(fēng)搖樹動(dòng),沙沙聲響;云聚云散,聚合舒卷,天空總算放晴了。

  沿著芙蓉溪行走,漫無目的,但見三兩只鷗鷺時(shí)而緊貼水面飛翔,時(shí)而在沙渚梳理羽毛,時(shí)而站立堤岸欣賞垂釣者掛食理線,取魚甩竿。不經(jīng)意地一抬眼,對面就是富樂山。有了登山的念頭,于是向著山邊前行,經(jīng)過一公交站臺(tái),“海棕路”站牌闖入眼簾,再往前又是“東津路”。“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漁人漾舟沉大網(wǎng),截江一擁數(shù)百鱗……”“左綿公館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龍鱗犀甲相錯(cuò)落,蒼棱白皮十抱文……”詩圣老杜的詩句在腦際躍動(dòng)。

  唐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送好友嚴(yán)武入朝回長安,至綿州,正欲返回成都之時(shí),恰遇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亂,回不了浣花溪草堂的詩人,不得不滯留綿州,后又到梓州避難。杜甫在綿期間就住在左綿公館,無事就到芙蓉溪東津渡口觀看漁民打魚,先后作《觀打魚歌》《又觀打魚歌》,盛贊芙蓉溪中的赤鯉騰出有神,回風(fēng)颯颯;芙蓉溪的魴魚,魚肥味美堪稱天下第一。今天綿陽的東津路、東津橋自然是得名于東津古渡。我想,海棕路它一定是跟杜甫的《海棕行》有關(guān)。海棕,原產(chǎn)于非洲北部和亞洲西南部,難怪老杜說“時(shí)有西域胡僧識(shí)”。西南巴蜀之地,已有外來植物,可見唐王朝的富庶與開放,亦知綿陽自古就是一座開放與包容之城。

  有了這不經(jīng)意的邂逅,我便直奔富樂山麓的李杜祠而去。李杜祠,奉祀的是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晚唐時(shí)期,人們就將他兩人以“李杜”并稱。李、杜同祀一祠,不僅僅是因?yàn)樗麄兊氖⒚紦?jù)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半壁江山,而是因?yàn)閮蓚€(gè)性情和閱歷、名氣截然不同的詩人,一見面就彼此欣賞,一見如故。“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珍貴的友誼,被后世傳為佳話。聞一多先生就把李、杜兩位“仙”“圣”相遇比喻為“青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

  到了李杜祠,只見紅色的大門緊閉,正在沮喪失望,旁邊一位年輕人提醒我:“你看門上貼了一張紙條。”我上前仔細(xì)一瞧,紙條上寫著“因疫情反復(fù)影響,此大門關(guān)閉,請走側(cè)門”。

  沿祠堂外墻而行,遠(yuǎn)遠(yuǎn)見一門開著,我以為這就是側(cè)門。往門里一望,都是古玩字畫,排列有序,清雅別致。廳堂正中一壁掛著“見山堂”的匾額。見山堂里面一門開著,直通李杜祠。得到堂主石先生的允許,我便抄近道進(jìn)了李杜祠。

  偌大的祠館空無一人。我決定從正門處開始,按祠館整體布局游覽。李杜祠雙層單檐歇山式門樓,在黑云的襯托下顯得有些靜默。“頓漸雙宗”的牌匾,表達(dá)著歷代綿陽人民對李白和杜甫兩位唐代詩壇“雙子星”的尊崇與景仰。大門兩側(cè),建有碑廊,左廊刻杜甫詠綿州詩歌;右廊刻李白出蜀前寫綿州作品。欣賞了李杜綿州作品,穿過長長的綿州歷代碑林,便見一座棗紅色的船舫式建筑于碧綠荷葉的池塘上漂浮,原來是問魚舫。舫門關(guān)閉,不能入內(nèi),實(shí)在是遺憾。

  好在仙圣堂開著,李杜祠就算沒有白來。整頓衣裳,揮去蚊蟲,肅立仙圣堂前,敬視堂內(nèi)仙圣塑像。我想這是每一位拜謁者應(yīng)有的儀式。

  仙圣堂前廊兩端各立高大石碑一塊,右邊是《古春酣亭記》,左邊是《李杜祠碑記》?!侗洝吩敿?xì)記述了清人吳朝品出資修建李杜祠的經(jīng)過和緣由。吳朝品的父親吳敏齋以倡文風(fēng)、宣教化、造福桑梓為己任,散私財(cái)在綿州城南修建治經(jīng)書院,又仿宋人思賢故事,于南山筑十賢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其子吳朝品于芙蓉溪上度地七畝,建李杜祠,并祀李白、杜甫。此祠“經(jīng)始于庚子三月,迄九月而竣工。惟儉惟樸,不雕不鏤,用錢三千六百緡。”“祠凡三楹,為位立祀,臨溪數(shù)十步,東津遺址在茲。鑿池引流,葺屋于其上顏曰:尋棕問魚之舫。放翁詩云:‘走馬朝尋海棕館,斫膾夜醉魴魚津’,蓋取斯意。”(《李杜祠記》)當(dāng)是時(shí)也,列強(qiáng)入寇,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杜甫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拳拳的愛國之情,激勵(lì)和喚醒著巴蜀的兒女投身于保家衛(wèi)國、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李杜祠因此成為了“巴西第一勝境”。

  步入堂內(nèi),李白、杜甫兩位契友盤腿并坐,神態(tài)安詳,既看不出李太白蔑視權(quán)貴的狂放不羈,也讀不出杜子美心憂社稷的老淚縱橫。天寶三載(744年),“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與杜甫相識(shí)相知,他們驊騮開道,同游梁宋,圍場打獵,共論時(shí)事,氣酣吹臺(tái)。隨后,李白又帶著小弟到王屋山、東蒙山尋仙人找仙草。然而,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教養(yǎng),讓他從小就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人生理想。年輕的杜甫要到長安去尋找自己的政治前途。他贈(zèng)詩李白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yáng)跋扈為誰雄?”杜甫要放棄眼前這段超出常規(guī),狂傲不羈,漂泊不定、學(xué)道不成的游蕩生活。次年秋,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餞送杜甫,李白依依不舍,深情地以詩相贈(zèng):“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tái)。何時(shí)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杜甫走后,客居沙丘的李白感到異常寂寞,“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而仕途不順、因戰(zhàn)亂四處逃難的杜甫對李白更加思念,他先后寫作《春日憶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十余首詩,表達(dá)對李白的思念與敬仰。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仙詩圣,終于在綿州祀祠不離不棄,續(xù)寫友誼,共享香火。

  出了仙圣堂,再登問津樓,鳥瞰李杜祠,一縷陽光從云層之間悄悄投射到仙圣堂的瓦脊,大地仿佛豁然開朗,連城市的喧囂也充滿了光亮。

  “秋來雨復(fù)晴,白鷗水上輕。無心看釣叟,有意訪東津。仙圣祠堂古,李杜日月明。頓漸雙宗仰,千載情盡傾。”回家路上,一首五言詩《過綿州李杜祠》,在我腦海中醞釀成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