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三臺縣金石鎮(zhèn)黎曙場大約2公里的土城村8組(原黎曙鎮(zhèn)長興村七組),有一座建于清代的何氏祠堂,歷經兩百多年風雨,祠堂的兩個院子和部分房屋依然保存較為完好。
何氏后人告訴記者,這里原本是何家老宅,面積很大,光是天井就有48個,從外面進來有8道大門,院內設計有排水系統(tǒng),甚至還有比較完善的消防設施。這座老宅見證了湖廣填四川時期,三臺何氏先輩輝煌的創(chuàng)業(yè)成果。
何家老宅
古老房屋建筑考究
來到何家老宅大門外,眼前就是一道門樓和高大的“龍門”,兩百年間迎來送往,龍門上高高的木質門檻已被踩得凹陷下去,但仍能依稀感受到當年的風光。過去,人們把大門叫做“朝門”“龍門”,把在門廳里聊天稱作“擺龍門陣”,這個俗語一直延續(xù)使用到今天。那時,比較講究的人家才會在大門修建高大的牌樓,有的上面更裝飾有精美的雕刻,何家老宅的門樓便體現(xiàn)了當年工匠的高超技藝。
從大門進入第一道天井,天井里仍能看到地面上鋪設有整齊的石塊,部分地面上的石塊已經缺失,裸露的土地上已經種上了蔬菜,但站在這里,仍可遙想當年天井寬敞明亮的模樣。緊挨著天井就是堂屋,堂屋里供奉有何氏先輩畫像,穿過下堂屋又是一道天井,緊挨著就是上堂屋。上堂屋目前空置,過去可能是用于接待客人的地方。
何家老宅坐北向南,目前仍保存的為兩進雙四合院布局,據(jù)稱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建筑結構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梁架,懸山頂,小青瓦覆蓋,竹編泥墻。木構梁架用料考究,門窗、撐弓、垂掛等小木作雕刻細膩精致,盡顯當初華美恢宏的氣魄。記者注意到,房屋墻體采用青磚筑砌,磚塊尺寸與現(xiàn)代磚塊完全不同,且磚墻為空心結構。
“不但房子建造講究,排水系統(tǒng)也非常講究。”何氏后人何志富告訴記者,每逢暴雨天氣,無論雨再大,院子里的地面都不會積水,而且院子緊鄰池塘,形成非常好的消防保障。
何氏后人帶記者參觀老宅
老宅曾住60余戶人
“我從嫁到這里起,就住在這里。”今年83歲的董術珍老人住在何家老宅門樓邊一間數(shù)平方米的房間里。她告訴記者,過去,她們全家都住在這里,后來孩子在旁邊另修了房子,搬走了,她喜歡老房子,就一直住了下來。
現(xiàn)在,董術珍老人是唯一仍住在何氏老宅里的居民。不過,在過去,老宅也曾人氣興旺,“幾乎全生產隊的人都住在這里”。“最多時可能有60多戶人。”何志富告訴記者,這個生產隊的人幾乎都是何氏后人,因此都住在祖先留下來的老房子里。“以前,進入院子要經過8道門。”何志富的父親、今年80多歲的何氏家族宗親會會長何開模說,因為大院里面天井套著天井,不熟悉的人進來后往往都會迷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老宅里的人口繼續(xù)增加,一些慢慢有了余錢的村民們另外修了房子、搬了出去,老宅里空出來的房間就成了生產隊的保管室,再后來,生產隊不存在了,房子慢慢荒廢,大部分損毀的房屋并沒有維修,逐漸垮塌,現(xiàn)在只剩下兩道天井。“目前剩下的房屋可能僅為過去老宅面積的20%。”何志富說。
后來,這里成了何氏家族的祠堂。除了這兩年疫情影響之外,每年春分時節(jié),這里都會舉辦宗親會,何氏家族的后人大都會來到老宅,歡聚一堂,共敘親情。
老宅和前面的池塘
移民入川艱辛創(chuàng)業(yè)
在何氏祠堂堂屋正中,懸掛著何氏家族入川始祖何永傳與夫人吳氏的畫像。何開模聯(lián)系上保存何氏家譜的后人何志恩,找到了兩冊不同年份編寫的何氏家譜,雖然何氏家譜沒有何永傳修建何家老宅的記載,但簡單記載了何氏家族起源以及入川的經歷。
根據(jù)何氏家譜記載,何氏祖先何太郎為廬江郡(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人,唐末五代時任福建寧化縣令,后來調往兩廣任職時,從梅州道經過武平縣的時候,看到那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土地肥沃,后來便定居于武平。
到何家第十二世祖何一崠時,正好清朝推出移民四川的優(yōu)厚政策,于是在康熙60年(1721年),何一崠與兄弟叔侄等隨著遷移的人們來到四川,他來到三臺西路中五里的梅子溝創(chuàng)業(yè),而梅子溝可能就是后來叫做長興溝的老宅所在地。6年之后,59歲的何一崠去世。何一崠入川時,何永傳才17歲,入川6年后父親去世,當時23歲的何永傳承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
下堂屋鏤空大門工藝精美
建房耗時三十余年
“修建這座房屋前后共用了37年。”何志富說。“這座老房子在建的30多年間,有的匠人甚至都沒見過主人家”,住在附近的一位村民說。
當年,何氏先祖何永傳為何要修建這么龐大的一片房屋呢?有人猜測,何永傳可能就像現(xiàn)在的外出務工人員一樣,一直在外辛苦賺錢,甚至一年到頭難回一次家,賺的錢除去家用,盡數(shù)用于修建房子。房子修得這么大、這么好,應該花費不菲,但在家譜中以及何家后人口口相傳的敘述中,都不知道何永傳是如何發(fā)家致富的。
當年由于建房時間太長,據(jù)推測,何氏老宅建好后,何永傳可能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
大門上的古老拉手
何家后人考中進士
“先祖何永傳去世后,安葬在古井鎮(zhèn)凱江村12組緊靠在凱江的山邊。”在何家后人何志勇的指點下,在山清水秀的凱江畔一處山腰,記者找到了何永傳與夫人吳氏的安葬地點,墓碑上記載為乾隆59年(1794年)所立,此時何永傳去世已經17年了。“古時候,先輩遷墳是很正常的事情。”何家后人說,當時的人們會尋找“風水”更好的地方安葬先祖,何永傳的遺骨便遷移了7次。
何永傳32歲時生下大兒子何遠懷,后來何遠懷進士及第。據(jù)何家后人講,何遠懷曾擔任朝廷高官,年老后應該回到家鄉(xiāng),在此期間寫下了當時到他那一代的家譜。
?。ňd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